1932年,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的撤退途中,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在我县境内的燕子河召开了研究部署红四方面军西征转战的会议,史称“燕子河会议”。
在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中,红四方面军取得黄安战役、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潢光战役的辉煌胜利,使得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同时,国民党正在准备对苏区发动新一轮更大规模的“围剿”。这次“围剿”与以往明显不同,投入兵力达30万,其中以嫡系精锐兵力为中坚力量。同时加强集中统一指挥,蒋介石亲自担任总司令,并采取“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方针,对红军进行“穷追硬堵”。第四次“围剿”规模大、手段毒,客观形势十分严峻。
张国焘等人被前四次战役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国民党已成偏师。今后要准备直接与帝国主义作战了”。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对形势的错误判断导致了错误的行动部署,强令本已疲惫的红军西击平汉,南攻麻城,最终使得红军在敌人严密的“围剿”之下,不仅没有获得休整,反而更加疲惫和虚弱。1932年8月,国民党军开始大举进攻、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全面打响。由于红四方面军仓促应战,缺乏准备,再加上张国焘等人的错误判断,苏区反“围剿”战争节节败退。
1932年9月中旬,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退守皖西金家寨地区,与红二十五军会合。蒋介石得知消息后,立即发电催促卫立煌、陈继承、张钫等部迅速东进,围追红军,与部署在皖西的右路军配合,对红军进行夹击。蒋介石为了一举消灭大别山革命力量,一边严令各“追剿”部队不得“贻误战机”,迅速东进;一边悬出“重赏”,声称金家寨是皖西苏区中心,谁第一个攻占金家寨,就用谁的名字命名此地县治,以示嘉奖。
西线尾追之敌于 9月9日占领新集后。14日占领商城。东线之敌先后占领独山、麻埠、流波䃥,南线之敌占领罗田、英山。敌军三面合围,张国焘惊慌失措,9月13日急忙电告党中央,请求“中央紧急动员各区红军及工农群众急起策应”。9月24日,又第二次向中央告急。
此时,卫立煌、陈继承两个纵队尾追而来,与徐庭瑶纵队形成东西夹击之势。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南下英山,会合地方武装,寻机歼敌。敌卫立煌纵队遂于9月20日进占金家寨。
此时,红军主力已翻山越岭南下至霍山西部的燕子河(今金寨县境内)。这里是鄂豫皖苏区新成立的五星县的县治所在地,敌情稍缓,部队停下来稍作休整,同时派侦察员往英山侦探敌情。侦察员回来汇报说,英山县城已于9月16日被敌中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官上官云相占领,目前敌已由南向北组织起数道封锁线。如此一来,红军欲往英山,必将面临激烈战斗。
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遂决定就地休整,此时无论是对整个鄂豫皖苏区负全责的张国焘,还是鄂豫皖省委的领导人沈泽民,以及红四方面军的领导者徐向前和陈昌浩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必须结束红军这种被动应敌的状态,从战略上恢复主动地位,而此时分局内部,对于行动方针存在意见分歧,有的主张必须坚守内线,有的则主张跳出苏区,外线应敌。9月27日,中央分局在燕子河凉亭坳召开军事会议,讨论下一步的行动方针。出席会议的有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浩、徐向前、蔡申熙、郭述申、方英、周纯全、王平章等。燕子河会议前后开了3天。这是一次有关鄂豫皖苏区和红军未来命运的重要会议。
最后张国焘作出决定:由郭述申和皖西独立第四师师长徐海东等率少数兵力和地方武装,在皖西和潜、太地区扰敌后路,牵制敌人,红军主力则先取英山,再向黄麻苏区回师!
会后,红四方面军主力于9月底由燕子河地区经西界岭直下英山,但因敌人坚守防御,未获战机,后经新洲进抵红安地区。蒋介石发现红四方面军主力西移,急调军队围追堵截。红军主力在河口地区与敌激烈战斗,但是未能打破敌人包围,形势已到岌岌可危的地步。最终红军主力不得不离开根据地,向西转移。
对红军来说,燕子河会议是一场生死攸关的重要会议。无论是东出潜、太,还是西出平汉,红军都有更大的可能性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显然要比先取英山,然后回师黄麻更具合理性,但张国焘错失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