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板栗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板栗面积、株数和产量均居全省之首,全国前列。但是,近几年来,板栗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栗园管理水平下降,品种大都以早栗子为主,不利于保存,影响价格,也不适应现在市场需求。为了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进板栗改造提升工程已势在必行。
一、基本情况
我县板栗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板栗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抓,提出了“学迁西,抓板栗,要在全国争第一”的口号,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板栗的鼓励政策,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全县已拥有板栗50万亩,1800万株,年产板栗3000万公斤,年创产值亿元以上。板栗面积、株数和产量均居全省之首,全国前列。是全国板栗生产重点县之一,与湖北的罗田县、河北的迁西县并列为全国三个产量最高的县。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命名为“全国名特优经济林板栗之乡”。
现全县23个乡镇都拥有规模板栗基地,其中15个乡镇面积都达2万亩以上。227个行政村中有板栗的村达220个。其中105个村为板栗专业村,建有一条长140华里、面积达5万亩的百里板栗带,全县山山有板栗,处处有板栗,户户有板栗,板栗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我县板栗是长江流域板栗品种群的集中栽培区之一。其主要特点是个大,平均每公斤80粒左右,颜色鲜亮,淀粉含量(平均在45-60)较高,涩皮易剥,品质优良等。适宜用作板栗粉、栗汁、栗子酱、栗子饮料等食品加工。全县筛选培育了适合区域栽培的10余个优良板栗品种,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早栗子、大腰栗、大油栗、迟栗子等为代表的早、中、晚熟优良品种。各品种分乡镇、区域化栽培,板栗上市时间早(8月下旬-9月上旬),是全国上市时间最早的板栗品种,而且产量大、持续时间长。
目前,全县有板栗交易市场十余个,专门用于经营板栗的门面有3100间,经营户1500余户,从事板栗经营的经纪人2100多人。其中梅山镇船冲板栗大市场长4公里,拥有2000多家门面,年板栗交易量达2万多吨。是目前华东地区最大的板栗交易市场,吸引了数以千计的省内外客商和栗农前来参与板栗购销。金寨“笑哈哈”牌板栗已销往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120多个地方以及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特别是在东南亚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
全县拥有板栗加工企业一家,为安徽合益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位于金寨县现代产业园区,占地33亩,固定资产3200万元。主要以板栗系列产品加工为主,同时进行水产品、保鲜蔬菜、水果、速冻食品等加工,拥有现代化的生产车间,配有三个高温库,一个低温库,一个急冻间。每年加工板栗达6000-10000吨,每年实现加工销售收入7200万元。所有板栗加工产品都是自营出口和外贸供货,主要出口到东南亚、中东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公司注册了“合益”商标,通过了ISO9001:2008.HACCP、GAP认证。是北京果树协会会员,安徽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安徽省农业和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2010年已在县工业园区新征地100亩,建立新加工厂房,用于扩大再生产。
二、主要问题
一是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由于加工业发展不足,每年几万吨板栗集中上市,一时难以贮藏和销售,导致价格急剧下跌,每公斤板栗销售价格只在3.6-4元左右,出现了栗践伤农、价践伤商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深加工,每年约有400万公斤的小、嫩和轻微病虫栗都无法销售,全部作为废物浪费掉了,经济损失高达2000多万元。如能大力开展板栗深加工,不仅能提高板栗销售价格,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对于小、嫩和轻微病虫栗都能加工利用,同时还能对栗蒲等板栗副产品进行板材、烤胶、食用菌等生产,实行加工增值,变废为宝。二是栗园管理水平有所下降。近年来,,,销售不畅,产量不高。近年来,,,销售不畅,价格上不去,效益低,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加之,当前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留守人员大都是妇女小孩和老人。由于缺乏劳力,很多栗园长期粗放经营,不修剪,不施肥,病虫害严重,密度过大,产量低。三是我县板栗品种大都以早栗子为主,虽然上市早,但不利于保存,影响价格,已不适应现在市场需求,亟待开展品种改良和调整,实行良种区域化。
由此可见,我县板栗发展林种单一、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特别是重开发轻保护,造成的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影响生态金寨建设等问题日显严重。
三、几点建议
为了保护好青山绿水,加快生态金寨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笔者从相关人员了解到,推进板栗改造提升工程已势在必行。
(一)板栗改造提升工程的指导思想
坚持因地制宜、总量控制、减少规模、提高水平、增加单位效益的原则,对现有栗园进行分类经营,退出无培育前景的栗园,减少栗园规模,全面提高保留栗园的经营管理水平,改善园地生态环境,提高板栗单产和质量。
(二)板栗产业提升工程的目标任务
全县现有板栗50万亩,对全县50万亩栗园进行分类经营,用5年时间实施改造提升工程。其中改造提升25万亩:品种改良5万亩、低产园改造10万亩、板栗园间套种2万亩、农户自主保护经营零星板栗8万亩。
1.保留群众积极性高、园地经营状况较好、经济效益较高的中东部25万亩栗园。改造提升低效栗园17万亩,通过良种改造和低产改造提高栗园质量对板栗纯林改变栽培模式,实行板栗与常绿经济林树种间套种对部分25度以上坡地栗园修筑水土保持设施,减少地表径流,保持园内水土。对8万亩零星分布的板栗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由群众自主经营和改造。通过改造提升,全县栗园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
2.对库区周围和公路沿线水土流失严重、栗园经营状况较差、树龄老化及已划入国家公益林区的板栗园约25万亩(主要集中在西线乡镇)逐步退出板栗经营,实行封山育林,恢复自然生态。
(三)板栗产业提升工程的工作重点
1.品种改良5万亩。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梅山、白塔贩和油坊店3个乡镇。其中白塔畈镇2万亩,梅山镇2.5万亩,油坊店乡0.5万亩。2015-2019年,每年改良1万亩。
2.改造低产园10万亩。主要集中在7个乡镇,其中梅山镇5.5万亩,白塔畈镇2万亩,桃岭乡0.5万亩,全军乡0.5万亩,南溪镇0.5万亩,油坊店乡0.5万亩,张冲乡0.5万亩。2015-2019年,每年改造2万亩,5年改造10万亩。
3.果园间套种2万亩。重点区域为梅、响水库一线、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及城区周边的板栗纯林。主要集中在12个乡镇的部分区域,其中梅山镇拥有0.4万亩土地,白塔阪镇拥有0.25万亩土地,槐树湾乡拥有0.15万亩土地,古碑镇拥有0.15万亩土地,油坊店乡拥有0.15万亩土地,张冲乡拥有0.15万亩土地,麻埠镇拥有0.1万亩土地,全军乡拥有0.15万亩土地,桃岭乡拥有0.1万亩土地,双河镇拥有0.1万亩土地,南溪镇拥有0.15万亩土地。斑竹园镇0.15万亩。2015-2019年,每年开展栗园间套种0.4万亩,5年实施2万亩。
4.农户自主经营零星板果8万亩。主要集中在梅山、白塔畈、油坊店等12个保留板栗经营的乡镇。对零星分布的板栗,引导群众自主开展品种改良和低产改造。
5.退出板栗经营封育25万亩。该区域包括槐树湾、古碑、南溪、果子园、斑竹园、汤家汇、双河、麻埠、沙河、关庙等17个乡镇的部分栗园。全部退出板栗经营,实行封山育林,并进行自然更新。国家级生态公益林以死封为主,而省级公益林及商品林则实行半封。
6.修建水保工程。包括梅、响水库一线、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及城区周边的板栗纯林,在局部坡度较大的栗园内修建水保设施。
板栗改造提升工程的技术措施如下:
1.品种改良。在前两年品种改良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改造规模,引进板栗良种,通过高接换优改良品种,开展定型、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逐步实现全县板栗的良种化和集约化。
2.低产改造。对立地条件较好,当地群众生产积极性高的栗园加大管理力度,开展透光伐、整形修剪、增施有机肥,以生物和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板栗产量和品质,实现增产增收。并因地制宜修建配套排截水工程,有效控制栗园水土流失。
3.果园间套种。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在栗园内水平带状套种毛竹、茶叶、油茶等常绿经济林树种,以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有效改善栗园生态环境。
4.水保措施。结合栗园低改和间套种,对部分坡度较陡的栗园(主要是库区一线和高速公路沿线)采取修筑埂、堤等拦挡措施和水泥排水沟渠等坡面截排水系统,控制栗园地表径流和拦截保持水土。
5.退出板果经营。对海拔较高、立地条件差、树体老化、坡度较陡及位于库区一线的栗园退出板栗经营,开展封山育林。通过自然更新,使其生态自然修复,逐步培育成混交林。
(五)办理改造提升工程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将板栗改造提升工程作为我县的重点工作来抓,县、乡镇成立领导组,乡镇由行政一把手负责,并成立工作组。
2.明确责任。县农发委、林业局、水利局负责组织规划设计,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县财政局负责整合资金。
3.资金保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的原则。,围绕板栗提升工程,统筹整合财政、林业、农业、扶贫、水利、环保等相关涉农资金,每年整合资金2000万元用于板栗改造提升工程。
4.技术支撑。抽调林业、农业和水利部门专业技术人员成立技术服务组,分工负责工程的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