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规律认识,补齐扶贫短板——关于斑竹园镇街道村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6-12-01
点击:

  今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县花石乡大湾村与村民座谈时强调“要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过硬的”。总书记对老区的视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革命老区发展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党同革命老区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同时体现了党对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深切关怀,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金寨的牵挂和对金寨人民的殷切希望。

  斑竹园街道村是党校的帮扶对象,为了更好地了解该村扶贫的详细情况,我们近日实地调研了斑竹园街道的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总体印象是该村2016年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将脱贫攻坚工作放在第一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党校、县人行等单位的关心和支持下,扶贫工作进展顺利,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各种扶贫项目和措施相继落实,村民特别是贫困户收入明显增加,环境更加优美,群众更加满意,扶贫工作成绩显著,为如期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基本村情及贫困现状

  斑竹园街道居委会(俗称斑竹园街道或街道村),是斑竹园镇政府所在地,面积2.4平方公里,辖区内共有5900余人,其中户籍人口736户,2945人,共7个居民组,其中城镇居民组4个,共626户2517人,占辖区总人口的50,农村居民组3个,全村共110户428人,户籍地农业人口占比7成,居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现有中共党员49人,其中,农民党员10人。耕地面积131亩(含水田、旱地),农民人均耕地面积0.31亩。山场3400亩,人均8.2亩。目前享受城镇低保的为47户62人,享受农村低保的为11户36人,享受移民直补人口为22户56人。

  调研发现,帮扶单位多次组织调查组,指导并参与该村干部的选派工作。

  扶贫工作的规划与实施工作。该村今年4月份已全面做好了精准核查、因灾返贫、年末动态调整等精准识别工作,严格按照“两评议、两公示、一公告”的程序,入户核实并采集信息,做到了评议规范、公示公告全面及时。通过前两年的精准帮扶脱贫和精准识别,全村现有贫困户29户、99人,其中五保户2人,低保户36人。主要致贫原因中,因病致贫15户、48人,因残致贫6户、19人,缺资金致贫3户、11人,缺土地致贫3户、13人,因学致贫2户8人。经过入户核查,2016年预计可以脱贫10户、38人。

  二、精准帮扶主要措施

  (一)强化领头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该村坚持“抓产业,带扶贫;抓党建,促脱贫”,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抓党建促脱贫,建强村级班子。“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靠头羊。” 该村清楚地认识到扶贫工作关键是要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

  为了强化支部建设,该村党支部与县委党校实行了城乡结对共建党组织,全面整顿了村级党组织存在的软弱涣散现象。同时,通过加强学习,今年按照县委组织部统一安排,全体村干到江苏省华西村进行了脱产学习,使党员干部提高了认识和能力;再如通过召开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抓住关键,把加强村支书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着力建设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的村一把手。优化结构,坚持在“能人”中选“好人”,将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党员群众吸纳进村“两委”班子。同时,注重选拔重用优秀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推行和深化从机关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以保持村班子队伍的“一池活水”。

  开展好“两学一做”,帮助党员同志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学扶贫政策、学致富技能,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村党支部及村委会按照“四项清单”“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落实县、镇党委、政府扶贫工作政策和措施。该村很好地坚持了精细化的扶贫思想,对症下药,实行靶向治疗。坚持开发扶贫与救济扶贫“两项驱动”的精准帮扶战略。

  (二)帮扶到户,因户施策

  该村按照县政府出台的“3115”脱贫计划,制定贫困户脱贫政策供给清单,根据贫困户家庭的贫困原因,因户施策,一户一策或一户多策进行帮扶。

  一是产业扶贫。对贫困户发展产业,根据政策,给予补助。全村共发展种植业(种植菌药等)贫困户5户,养殖业(养殖黑毛猪、山羊、蜜蜂、土鸡等)贫困户10户,共发放补助款3.4万元,售出后每户实现增收0.3万到1.6万不等。另有6户获得大户创业带动贫困户资金收益,每户增收2000元。

  二是光伏扶贫。全村共有18户贫困户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以及10户贫困户筹资入股集中式光伏电站,每户每年发电增收或分红不低于3000元。

  三是金融扶贫。全村共有10户贫困户申请,其中通过农商银行成功发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2万元。

  四是教育扶贫。全村共有19户次贫困家庭享受了教育扶贫政策,其中2户贫困家庭中、高职学生享受了“雨露计划”补助,补助金额为0.6万元;2户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了普通高中教育免除学杂费,免除学杂费1万元;2户贫困家庭学生受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费;2户贫困家庭学前教育补助;11户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经费1.7万元。

  五是就业扶贫。“雨露计划”实用技术培训和就业培训8户、11人,贫困户家庭培训给予每天100元左右的生活补助;为13户家庭成员中有劳动能力群众联系工作,共带动务工增收30万元以上;为1户贫困家庭1名劳动力联系报考乡镇辅警。

  六是生态保护扶贫。从4户贫困户家庭中安排1人和3人分别纳入水利管理员和护林员队伍,每户每年分别增收0.2万元和0.6万元;2户贫困户种植映山红获得每亩500元生态补偿,每户增收2000元左右。

  七是百村千户旅游扶贫。制定高标准旅游脱贫规划和项目库,争取到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旅游扶贫资金100万元,带动贫困户脱贫。

  八是健康扶贫。实施新农合(每人120元)、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补充保险(每人500元)四重医疗保障且全部由政府代缴资金;实现“先诊疗、后付费”;并保证了及时报销。九是兜底保障扶贫。全村2户五保户提高了供养标准,11户低保户供养标准人均提高到2700元。

  (三)帮扶单位有力支持

  帮扶单位经常性到村指导,并配合镇村干部,根据村情实际、资源禀赋以及贫困村脱贫标准,在帮扶单位有力支持下,该村主要抓了两大方面:村级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村级主导产业发展。具体包括

  一是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争取和投入资金165万元,其中县委党校直接联系帮扶1个项目,资金25万元,建成村组级道路4条、总长3.3千米,实现了全村村组级道路的全覆盖,通户道路距离最远不超过100米。

  二是水利建设工程。争取和投入资金85万元,其中县委党校直接联系帮扶2个项目,资金70万元,建成或正在建设防洪驳岸3段、总长近1千米。

  三是联合县供电部门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保障了群众用电安全。

  四是乡风文明提升工程。大力宣传孝老爱亲等事迹,张贴标语10余处,县委党校到村开展五好家庭、孝老爱亲、优秀共产党员评选表彰和慰问80岁以上老人活动,推出王远秀、漆仲平等贫困户中的典型人物4名,得到省文明网等各级网站推荐和好评。

  五是强基固本工程。县委党校从帮扶单位从自己办公经费中挤出部分资金,帮助村组织建设,建成村为民服务室、配齐办公用品,选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后备干部在村实习,加强“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建设。

  六是与县住建局等部门联系,同意街道朱家老湾棚户区改造项目以及进行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工程建设。带动近70户群众受益,其中受益贫困户有12户,安全住房得到保障。

  七是村集体经济增收工程。在原有建成60千瓦光伏电站基础上,再次增容40千瓦光伏,作为村级主导产业发展,有望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稳定不低于10万元。

  八是宅基地腾退复垦工程。增加耕地23亩,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3万元。

  九是社会帮扶工程。驻村扶贫第一书记联系安徽日报向日葵公益助学服务中心结对帮扶1名贫困学子,年资助1000元;帮扶单位联系海军指挥学院结对资助斑竹园镇贫困学子25户,年资助3.1万元,直到中学毕业;联系团县委帮扶2名贫困学子,共资助1000元;一年来,帮扶单位到村到户捐赠慰问现金及物资折款近5.7万元。

  三、深化对扶贫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在总结好的经验的同时,调研中我们发现该村在扶贫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街道地处集镇中心,生产生活要求高,乡村工作矛盾突出,给维稳工作增加难度;二是发展集体经济缺乏力度,稳定经济增长有难度;三是促进农民增收缺乏广度,措施相对有限单一;四是部分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精神贫困,精神贫困首先体现在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信心,没有信心就会自怨自艾,安于现状;没有勇气,就会畏首畏尾,踯躅不前。不拔掉精神上的穷根,就不能拔掉经济上的穷根,这被镇村干部认为是他们遇到的最大挑战和难题。为此,我们认为,要深化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一) 补齐精神短板

  精神上有力量,实践中才能有力量。补齐精神短板,我们要做到扶贫先扶志。过去一些扶贫帮困过于注重物质层面,忽略精神层面的帮扶,影响了扶贫成效。对此,习近平同志强调:“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实践表明,贫困户树立志气、更新观念,对于找寻致富办法、增添致富干劲至关重要。激发群众自身潜力和勤劳双手,帮助贫困户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树立信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对其中较典型的户数和群众,要与他们明确扶贫不扶懒,杜绝“等靠要”思想,在帮扶措施上少些直接给钱给物,多些产业发展谋划,多出“金点子”,让他们思想上富足、想发展。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战役已经打响,应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

  (二) 关键在于精准

  习近平同志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他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强调按照“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的要求,努力“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精准扶贫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不仅强调扶贫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更强调坚持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与工作作风。我们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秉承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精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对路的政策、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扎实的行动量身定做、靶向治疗、对症下药,出实招、求实效,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从目前来看,主要是要在精准“把脉”和精准施策上下大力气,不能措施千篇一律,而又不一定符合实际,要从贫困户自身需求出发,让他们自己讲需要,鼓励、配合、帮助他们发展,实现脱贫目标。

  (三) 激发内生动力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长期的贫困,很容易消磨人的斗志,让人逐步失去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心。政府帮扶是必要的,但脱贫解困根本上还得靠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一些地方长期的输血式扶贫也让一些贫困群众患上了等靠要的路径依赖症,但大多数贫困群众还是愿意借助帮扶,通过辛勤努力过上好日子的。习近平同志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些重要论述,对于现阶段扶贫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必须最大限度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只有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脱贫才有基础,发展才可持续。脱贫攻坚,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帮助贫困群众驱除心中的“拦路虎”。实际工作中,除了宣传教育,还可以组织贫困群众现场参观成功脱贫的典型案例,特别是身边的成功案例。通过眼见为实的参观学习,增强脱贫信心。产业扶贫不要发钱发物,尽量让贫困户分担点成本,数额可以不大,但掏了钱,贫困户才会更上心。帮扶干部要时刻提醒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户才是脱贫的“主角”。

  扶贫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扶贫工作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新思路、新方法,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为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