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寨县关庙村加强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7-12-05
点击:

  一、基本情况与现状

  关庙村位于关庙乡政府所在地,辖18个居民组740户,2817人,其中,党员69人,贫困户86户200人,总面积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34亩,山场5.2万亩,村集体拥有二处集体林场。该村目前在册贫困户共86户、200人,2017年预计脱贫24户、75人。有史以来,关庙村始终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但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低、生产成本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增收门路单一、农民观念落后、因残、因病致贫较多,是该村贫困现状的主要表现。

  二、扶贫目标及对策

  1.扶贫目标

  针对关庙村贫困现状,通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并与村两委会多次商讨,初步拟定了扶贫发展规划,力争在2018年前,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包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关庙村打造成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农村。

  2.扶贫对策

  一种方法是完成村中心村庄的道路、硬化、绿化和亮化,同时硬化关庙至银冲的10公里砂石路。我们力争在2020年前达到路面宽5米,同时搞好路间及排水沟建设,以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就医实际困难。

  二是改善土地生产条件。通过对水、田、路、渠的综合治理面积450亩,形成耕地园田化、梯田化,新修河堤石岸 6000米,维修库塘18口、引水堰渠4000米。

  三是建设生猪养殖基地。计划从2017年开始,投资600万元,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种猪繁育场,为贫困户和养殖大户提供优质种猪仔,对贫困户实行先赊后还的办法,扶持贫困户发展养猪业然后,由开发商统一收购、加工和销售,并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标准,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和基地农户实现产业化经营。力争到2018年形成万头养殖规模。

  四是发展旅游服务业。修建打造休闲旅游景点,建设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休闲农庄,配套发展餐饮业,计划新发展农家乐12家,使全村的农家乐达到20家,从业人员100人以上,年营业额达到600万元以上。

  三、保障措施及建议

  1.保障措施

  为确保扶贫对策和目标的落实,尽快改变关庙村的贫困现状,必须强化以下三项保障措施:

  第一,成立专业合作社。分别成立特色产业合作社和养殖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彻底解决小生产 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第二,实行土地流转。把土地向种田能手和企业流转,农民通过培训到企业打工,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通过土地流转收入、打工收入和企业分红,提高农民收入。

  2.几点建议

  (一)扶贫先扶智,持续加大教育投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县委、县政府更是举全县之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抓好“雨露计划”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建议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

  (二)扶贫重在扶志,措施到户精准,灵活运用各项政策。号准“病脉”、因地制宜,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灵活运用好光伏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特色农业脱贫、旅游脱贫、健康脱贫、电商脱贫、金融脱贫等扶贫措施,使建档立卡工作与各项扶贫政策相衔接,扶贫措施与贫困现状相对应,确保帮扶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帮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鼓励支持贫困户根据自身实际选准创业目标和路径,充分调动贫困村、贫困户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势利导地确定贫困村、贫困户就业创业目标,侧重提高贫困户的知识水平、致富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强化脱贫农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处于贫困线的群众早日脱贫,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三)用好扶贫资金、用活扶贫政策,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最大限度地帮助贫困户争取政府救济、社会救助项目资金,更要结合实际情况帮助贫困户用好各类资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对脱贫攻坚项目资金全程跟踪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把全县所有部门用于行业扶贫的资金整合起来,统一调配使用,发挥资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要认真研读上级支持脱贫攻坚的各项政策文件,有针对性地帮助贫困户落实相关政策,发展相关产业,实现增收致富。让那些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掌握一项致富技能,将独特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等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长期脱贫。

  (四)建好班子,发挥带头作用,提高农民素质。贫困村能否脱贫,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民的素质是关键。必须选拔那些有开拓精神、有经济头脑、善于为百姓办事、敢于负责担当的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建设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同时,我们要抓住要害,突出重点,加强对村民的专业技术培训,实现扶志、扶知、扶智的有机统一,为农村实现整体脱贫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