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和11月3日—8日,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第33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在金寨县开展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实践系列活动。整个活动依托金寨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平台,在省委党校和金寨县委的直接领导下,根据县委组织部的工作要求,由金寨县委党校具体实施组织,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笔者从活动策划、调研到整个活动实施、组织、协调、总结等所有环节,都是全程参与,有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基本情况
10月31日下午,在省委党校新综合大楼教室,金寨县委副书记、县委党校校长汪宏军应邀给省第33期中青班学员作了《金寨县辉煌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展望》的专题报告。省委党校副校长蔡宪就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动员。
11月3日—8日,省第33期中青班学员在蔡校长以及教务处、学员部、退休处等部门负责人带领下,来到金寨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进村入户社会实践活动。35位学员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和梅山水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分别入住到古碑镇司马村、余岭村和桃岭乡东冲村、牌坊村15位农户家中,开展“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进村入户社会实践活动。学员们召开县乡村座谈会,听取基层干部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直接到田间地头帮群众做家务、挖红薯、洗天麻、锄杂草、维修道路、栽猕猴桃、整理蓝莓、冬修水利等,体验老区、山区、库区的农民生活;走访受灾户、困难户、老村干户、老党员户、外出务工户、五保户、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移民户、烈军属户、双培双带户等,深入到敬老院、中小学学校、乡村医疗室(院)、种养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我们调研了新农村建设、美好乡村建设、水源地生态保护、农村教育卫生、生态建设、特色农业发展、旅游业发展以及民生建设等工作;参观革命遗址等。六天实践活动中,学员们说农家话,吃农家饭,睡农家床,干农家活,送政策、送资金、送技术、送医疗、送温暖。共走访各类农户200余户;参加义务劳动百余场次;捐款助学帮扶近12万元;义诊10场,为500余名群众看病;送教2次;调研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召开座谈会9场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35条。这也是省委党校十年来,安排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首次在金寨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员做到进村入户求“真”、调查研究求“深”、建言献策求“精”、思想作风求“实”、干部形象求“好”。活动呈现有始有终、有声有色、有分有合、有感有悟,规定动作做实、自选动作出彩的主要特点。
二、活动主要做法
1.注重组织领导。省干训班学员到金寨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三同”进村入户社会实践活动,时间紧,任务重,责任重大。金寨县委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县委书记潘东旭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县委党校校长汪宏军为副组长,县委办、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以及有关乡镇党委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潘东旭书记带队在上海学习,多次电话指示,一定要认真组织好、精心安排好,务必做好相关工作。汪冬、汪宏军、王思春等县委、县政府领导同志在调研中,看望了学员或者参加了学员座谈会等活动。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海滨,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马骏,副校长李业坤、赵丕等注重与省委党校教务处及时沟通请示,与乡镇村保持联系协调,认真仔细筛选,最终选定将军之乡和山区、库区之乡古碑镇、桃岭乡作为“三同”现场教学点。两个乡镇、四个村的联络员分别深入到村组,遴选了安全、整洁、热情的农户作为开展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确保了学员在革命传统教育中思想有升华,进村入户在社会实践中有收获。
2.科学制定方案。结合省中青班学员的特点和我县乡镇村的实际情况,我们在省委党校的指导下,制定了《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第三十三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赴金寨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南》。《指南》对学员进村入户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日程安排、原则要求都一一标明清楚,并附上金寨“名片”、走进金寨等宣传材料。精心编印了《民情日记》。帮助乡镇村编写了每个村的活动方案。
3.精心组织活动。一是活动动员充分。省委党校副校长蔡宪动员感人,要求明确。金寨县委副书记、县委党校校长汪宏军根据学员特点,认真备课,制作课件,为学员作了《金寨县辉煌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展望》高质量的专题讲座。讲座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图文并茂,各位学员基本了解了金寨县底蕴丰厚的红色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为下一步全身心投入社会实践活动打下思想基础。二是红色课堂反响强烈。11月3日,省干训班学员来到红军广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深受金寨红色历史熏陶,瞻仰了金寨县革命纪念塔,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敬拜红军纪念堂、洪学智将军墓碑园和红军墓园,参观了革命博物馆和梅山水库大坝。大家深深感受到:座座墓碑镌刻了大别山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块块图板颂扬着红土地的惊天动地。
4.真情进村入户。省中青班学员进村入户基本上都担当了“四个角色”:一是当一位农民,住农户,到山区库区、田间地头,在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教育中,在咀嚼家常便饭的过程中,在田地山间劳动的汗水中,在体验老区农民群众生活的过程中,既增进与群众的感情,看到了山区、老区人民的淳朴、勤劳、热情、善良,看到了平日里发现不了的问题,又看到了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变,看到了金寨人民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现代化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学员高光权和韩顼帮助群众栽植猕猴桃。学员汪小进、刘利庆帮农户修柜子、挖山芋,到茶叶栽培基地指导茶园管理和特色林业生产。住古碑镇学员共走访老党员8人、老村干6人、发展大户7人、村民组长2人.烈士家属7人、退休老教师1人、困难户15人,为困难户送去慰问金9200元及大米、食用油、轮椅、药品等物资。二是当一名学生。学员们进村入户甘当学生,跋山涉水,深入调研,说农民话,做农民活,谈农村事,与村组干部、党员、烈军属、“双培双带”户、专业户、致富能手、困难户、留守老人等谈心聊天,了解群众生活对农村治安是否良好、教育资源是否充足、全年收成收入如何合理、惠农政策是否到位、农业新技术了解多少、农民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是否灵通、现代农业产业链长短、美好乡村建设中的困惑等,多问怎么样,多思为什么。体验体察农民的酸甜苦辣,体会体味农业的几多艰辛。学员高光权看到司马村敬老院条件艰苦,表示将争取项目把敬老院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三是当一位专家。结合村情,发挥每位学员的专长和优势,体现特色。针对当前热点难点问题,解疑释惑;针对基层急需急求,帮困解难。来自卫生界的学员在村卫生室开展了义诊和健康咨询活动。来自高校的学员为桃岭中学上了一堂数学公开课。来自现代农业先进县的学员主动与乡村对接,帮助发展高山蔬菜、乡村旅游、食用菌开发等致富项目。来自经济社会一线的学者,主动到网箱养鱼、山场田园、敬老院等送技术、送温暖。学员邓真晓看到余岭村南畈中心小学和古南小学两所学校教学设备陈旧,学生学习环境极其艰苦,捐赠10万元,用以改善学校教学条件。学员胡卿、崔勇、张鲲鹏分别在余岭村、司马村开展送医送药下乡义诊活动,为302名群众进行了检查。开展生活卫生健康知识讲座,解决了 400余名群众被疑难杂症缠身的困扰。群众被专家热情、细致、周到的服务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四是当一位调研员。4日下午14名学员调研组在桃岭乡召开加快建立“皖西大别山区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座谈会,听取了环保、水利、发改、财政、统计等部门意见,对补偿标准、补偿范围以及淠史杭管理体制理顺等问题进行了详实调研,将形成专题报告向有关领导部门反映。
三、活动主要成效
社会实践期间,省中青班学员们严格遵守中央及省委关于作风建设的有关规定,自觉做到不怕苦、不增负、不添乱、不挑剔,自觉摆正位置,虚心向老区群众、基层干部学习,在调查研究中了解农村实情,学会了做群众工作;在帮困解难中增进为民服务意识,升华了思想境界;在交流对策中体验了基层是思想、政策创新的源头。
1.提升了党员干部思想的“含钙量”。学员在进村入户之前,在省委党校听了金寨县革命传统教育等专题讲座,到金寨县瞻仰了金寨县革命烈士纪念塔,重温入党誓词,参观红军纪念堂、洪学智将军纪念墓园、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和梅山水库大坝,期间又到中将陈先瑞纪念馆、上将孙大发故居等地接受教育。大家追忆艰难卓绝的红色历史,探寻革命传统根脉,深入了解以金寨为代表的大别山革命英烈的丰功伟绩,回归精神家园,坚定崇高信仰,激发革命意志,解读时代命题,心装百姓重托,“充电”“补脑”相融,思想灵魂倍受洗礼,为学员今后重返工作岗位,为人民建功立业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2.帮助理清了发展思路。学员结合调研,对各个村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要多关注教育、卫生、养老等民生,关爱留守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进一步完善和管理水利和村组道路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经济林和立体种植等,延长产业链条,就地加工,提高产值;加大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宣传好、开发好、利用好梅山湖、悬剑山以及革命遗址等旅游资源;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素质;注重文化宣传,进一步丰富农民朋友的文化生活;美好乡村建设要体现本地特色,便于群众理解接受;重视农村改水改厕等问题;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学员叶建强将黟县西递村和司马村结为美好乡村建设共建村。学员邓真晓表示将庐阳区与余岭村作为结对共建单位,建立长期联系机制。学员戴瑞负责免费安排和县蔬菜种植师来桃岭乡技术指导;学员吴旭春出面帮助联系亳州老板到桃岭乡投资办场,发展食药用菌、金银花种植等。
3.吃透了基层实情。金寨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山区库区县。每个学员都说,金寨发展是全省发展的“晴雨表”。作为中青年干部只有迈开双脚从机关单位、从党校课堂到基层的泥土里走一走,粘一粘“泥土味”,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原汁原味地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要什么,听一听群众的心声,抓一把群众的脉搏动向,问一问群众的意愿诉求,才能及时掌握最真最实的社情民意;只有用平等谦和的姿态与群众交流,掏心窝,拉家常,谈琐事,交朋友,才能增强互信,深化友谊,促进沟通交流,从群众、从基层的创举中汲取智慧力量,学到群众身上带有泥土芬芳的“真经”;只有多为群众办顺民意、解民忧的实事好事,不断磨砺自己的顽强品质、过硬作风,学习和运用群众语言,才能提高威信、增添底气、树立形象、赢得民心。我们也只有把基层一线当作最好的课堂,把老区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才能在丰厚的土壤中汲取养料养分,理清较好的工作思路,培养驾驭全面改革、科学发展的工作方法,养成最清新的工作作风,凝聚最打动人心的正能量,才能在实现中国梦、安徽梦的宏伟目标中大有作为!
4.架起了党群干群关系的新桥梁。进村入户就是民情家访,就是体察党情、国情。学员切身感受到老区人民群众的热情淳朴,开展帮困解难活动,彼此建立了深厚感情。学员崔勇将司马村作为安徽医科大学专家网络远程诊疗的单位。学员宋向东将帮助金寨规划改水改厕问题。学员胡卿居住在农民袁文庆家,彼此是流着眼泪惜别的。在8日结束活动座谈时,许多群众到现场想再见学员一面。学员纷纷表示在回去后将会继续关注金寨老区的发展,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其所能帮助、支持金寨跨越崛起、科学发展,同时也希望能与当地干部群众常来常往。不仅能在群众中产生影响,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其他同学。每位学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饱含的是情感,彰显的是形象,展示的是才华,体现的是涵养,学员的一言一行,都为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一面旗帜,让老区人民群众进一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司马、余岭两村还为学员颁发了“荣誉村民”的证书。
学员深切感受到,责任胜于能力。金寨人民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中青年干部,只有接了基层地气、聚了清气、多了朝气,升了正气,思维才有灵气、决策才有底气、工作才有生气,说话办事,干事创业才能有充足的“精气神”。不少学员动情地说:“开始不想来,后来不想回”;“一周金寨行,一生老区情!”
四、活动带来的几点思考
1.精心打造金寨县干部教育培训实践基地。我们要依托老区、库区、山区、贫困区的名片,既要发挥红色优势,又要改革创新,保护、建设、利用与管理相结合,把金寨县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干部培训社会实践基地。学员可以以实践基地为平台,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依托,以进村入户、实现“三同”为主要形式,走进金寨,深入群众,融入基层,身入农户,心入老区,体验生活,调查研究,感知“三农”,感受老区,感恩大别山,感悟金寨精神,感悟大别山精神!
2.社会实践必须让学员真心接地气。学员只有真接地气,多些泥土芬芳味,才能放下“官架子”,丢了官僚气,才能进一步体察了党情、国情、民情,提高了思想境界,坚定了理想信念,强化了宗旨意识,锤炼了品质意志,历练了实践才干,锻炼了党性,加强了党性修养,也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性。
3.科学实施是干训社会实践的保证。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是项系统工程。领导重视是前提,组织实施是关键,基层认可是根本,学员受教育是目的。因此,实施中,必须要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做到主办、承办、协办等单位上中下联动,办训单位与县乡村组户协作。这次省委党校第33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从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到县委以及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从县直有关部门到古碑镇、桃岭乡的司马、余岭、东冲、牌坊村,从党校学员到农户,都按照有关要求团结协作,良性互动,达到了学员得锻炼,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