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一批又一批的农民由农村来到了城市,开启了一个时代的寻梦之旅。高速城镇化的背后,是农村的日渐凋敝,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妇女之殇
由于传统性别分工,赡养老人、照顾孩子都需要妇女来完成,已经留守的妇女们不得不继续留守在家;没有留守的妇女有可能回到家乡。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面临这个社会问题,她们的出路在哪里?“妇女能顶半边天”,这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对当今我国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而言,这“半边天”可是说少了。在农村留守家庭中,她们顶起的几乎是“整个天”。
长期的分居生活带来的心理、生理问题不容忽视。婚姻是两个人甚至两个家庭的问题,光靠一个人是不行的,留守在家的妇女必然要承担起两家的人情礼往、农业生产、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问题。让一个女人既当爹又当妈,既主外又主内,既干高强度的体力活又管孩子的教育学习,人何以堪?分居的生活必然导致正常的生理需求没办法得到满足,不管是出门在外的男人,还是在家相夫教子的女人。社会对女同志的要求相对于男性本就苛刻许多,妇女有着极为强烈的贞洁观念,一旦出轨,必然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社会对男女采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道德评判标准,一旦所谓的奸情败露,社会舆论往往谴责妇女,她们更会成为真正的受害者。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欲望的膨胀,淳朴的农村也不再安全。女性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面对各种暴力事件时,他们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意报警甚至不敢告诉家人,导致她们在心里苦苦压抑。2012年10月,有媒体报道出来的“安徽农民戴庆成强奸百名留守妇女案”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这只是发现的,那些没发现的,中国少说也有五千多万名留守妇女,他们到底遭受了多少伤害,这个真是无从得知。
尽管留守乡村给数千万妇女带来劳动强度和生理负担加重、心理健康受损、文化素质提高受限、发展机会减少、安全感降低、对男性的依赖程度加重、家庭稳定性降低等诸多问题,但绝大多数妇女仍在苦苦支撑。因为,老人、孩子在这里,耕地、房子在这里,在外打拼的男人也不易。这或许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妇女必须付出的沉重代价。
二、留守儿童之痛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持续涌动,随着市场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走出去”几乎成了绝大多数农村人改善家庭生活、寻求更好发展的唯一途径。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及制度造成的现实门槛面前,他们根本无力承受举家流居城市带来的生存压力,于是,成年的青壮劳动力在外打工,儿童、老人留守农村便成为无奈的选择。
在根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年)》,调查显示在总数达6100多万名留守儿童中,15.1的孩子一年没有见过父母,4.3的孩子甚至和父母已有一年没有联系,“留守儿童的烦乱指数和迷茫指数都比非留守儿童高。长久缺失亲子交流,他们孤独、敏感、自卑,对前途不明确甚至感到悲观”。
吃饱穿暖已经不能满足留守儿童对生活的要求了,长期的留守带来的心理孤独,急需解决。孩提时代正是需要父母的关心教育的时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留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根本没办法实现,父母为了让家庭的生活更好不得不出去打工,但是他们又不具备带着孩子一起出门的能力。由于父母和孩子们交流的少,父母不愿意跟孩子谈论他们的工作生活,因为他们的自卑认为自己的工作不够体面跟孩子没什么好说的。总是用盘问的语气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当然这是因为他们不希望孩子以后跟他们一样。可是这种交流方式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交流欲望。孩子在久而久之就更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感情,并且还会认为他们不再爱他们。还有一点,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从事的家务劳动要多得多,大孩子要照顾小孩子甚至生病的老人,他们做了很多不符合他们年龄的家务活。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很容易变得暴躁、孤独、敏感,这种长期的家庭压力、学习压力带来的心理负担不容忽视。
心理问题没办法有效疏导带来的逆反心理以及意外伤害、校园暴力、性侵等带来的心理创伤难以修复。我国正是处在一个大发展的时代,所有的精力都给了经济发展,但是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未来了,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正常人难免都有点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何况是长期得不到正常生活的留守儿童呢,农村的医疗水平不具备治愈他们的能力,或者说治愈他们的并不在医疗上。再者新闻媒体多次报道留守儿童意外死亡事件以及女童性侵事件。据不完全统计光有媒体报道的留守女童被性侵事件就不下十五例,真是看者触目惊心听者愤恨不已。
不管是留守妇女还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家人都为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城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为什么他们的生活却得不到保障,30年的改革开放成果理应让他们共享。这是全国乃至整个社会都应有的意识。
三、建议
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积极探索解决之道,早日帮助他们减轻一些痛苦。下面就解决的方法提几点建议。
以政府为基础充分调动企业、社会力量。政府有这个义务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党和政府应该重视并加大对这方面工作的资金、政策倾斜,加强基层妇联、共青团、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能动性,关心留守妇女、儿童。成立志愿队伍让留守妇女之间互相帮忙互相倾诉,排解烦恼一起劳动、娱乐作为生活中的好姐妹;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社会温暖。完善基础公共设施,让她们有地方组织活动。加强对留守妇女、儿童关爱的宣传,倡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帮助他们。企业可以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并惠及他们的老婆、小孩,减少全家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如果政府没办法提供的服务可以用资金在社会上购买,务必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减少留守情况,让流入地更好的接纳他们。流入地的资源可以让他们共享,同时加大对农民工的医疗卫生教育在流入地的成本帮扶,让他们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优惠。大力发展流出地的经济,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让流出在外的劳动力能在家附近上班。
加强对留守妇女、儿童的法治教育,加大对农村安全问题的解决力度,减少伤害,为留守妇女、儿童的人身安全保驾护航。这些种种解决之道单靠妇联组织是不行,村两委班子,司法所、派出所等应该加强联系。多宣传多教育,遇到伤害要勇敢亮剑并让那些不法之徒得到应有的制裁。
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无疑已是当今我国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作出了巨大贡献。农村强壮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城市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乃至全社会,都应该为农民工和留守妇女、儿童做点什么,让他们能分享到浸着其汗水的建设成果,现在无论如何帮扶都是不为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