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挥汤家汇革命文物党性教育作用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9-11-01
点击:

  关于发挥汤家汇革命文物党性教育作用的思考

  中共金寨县委党校  赵丕

  (2019年10月22日)

  汤家汇是金寨县西北的一个乡镇,面积270平方公里,人口近5万。突出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革命历史,成为小镇的一张名片。革命历史是革命传统教育、党性教育“最好的教材”。

  一、认识汤家汇革命文物的教育地位

  首先,在大别山区中,汤家汇有突出的地理位置。历史上汤家汇属于河南省商城县,“日落绕淮甸,烟销见楚关”。镇北的金刚台(海拔1584米)是争雄江淮或逐鹿中原的一道屏障,汤家汇成为这道屏障的“岩疆”。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国民党政府以此为界点,向东向西沿大别山山水走势,划分原河南商城县的和区全部、乐区大部共14个半保与安徽、湖北交界地区,新设治建县,取名立煌县(今金寨县)。

  明清以来,汤家汇交通方便,经济发达、人口繁衍快且流动性大,镇内现存的祠堂庙宇之多、密度之大可见一斑。全镇保存明清以来的祠堂58处、宗教场所9处(其中基督教5处)。

  其次,在鄂豫皖根据地中,汤家汇有丰富的革命历史。根据1979年民政部、财政部关于革命根据地的划分标准(民发〔1979〕30号、财税〔79〕85号)。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全国有党组织、有革命武装、有土地运动,建立工农政权并坚持半年以上且有影响力的根据地13块,鄂豫皖根据地是第二大根据地,而且是红色政权坚持最久的之一。

  当年,鄂豫皖省委辖鄂东北、豫东南、皖西北3个道委(道区)和27个县委(县署)。根据现存红色文物和文献资料,豫东南、皖西北道委(道区)和商城、赤城、赤南、商南县委(县苏)与汤家汇息息相关。它们就在汤家汇建立或办公,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中共金寨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印的《红色印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收录了全县红色遗址遗迹267处,其中有关汤家汇的39处,占总篇幅的14.6%。可见,汤家汇革命文化分量厚重,且保有局部执政时间长、层级多、职能全的苏维埃政权组织的遗址遗迹,形成比较完整的小镇。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说:“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这里他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和命题,就是“建党基地”和“大别山精神”。金寨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是鄂豫皖“重要建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0万英烈铸两源,金寨英雄儿女用忠诚奉献生动诠释了大别山精神。这为我们大力研究、传承包括汤家汇在内的金寨革命文化提供了历史契机。

  2019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把“发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作为“(十四)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重要举措之一。要求教育党员干部“弘扬革命精神”,“正确处理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关系。”这也为我们大力研究、传承包括汤家汇在内的金寨革命文化提出了政治要求。

  再次,在革命文化资源中,汤家汇有独特的革命内容。金寨县文物保护单位的五分之一在汤家汇镇。而从《红色印迹》收录的汤家汇39处遗址遗迹看,70%是家族祠堂和庙宇(共47处)。据不完全统计,革命战争年代,汤家汇近万人为革命牺牲。这在鄂豫皖乃至全国都比较少见。

  祠堂是宗族凝聚血缘、敬宗收族之地,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祠堂文化。中国家谱研究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王鹤鸣先生在《中国祠堂通论》中说,中国祠堂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即“原始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周代宗庙、汉代墓祠、唐代家庙、宋代家祠、明清祠堂、当代祠堂。”他将祠堂的功能分为“祭祀、修谱、教化、兴学、司法、抚恤、活动”七类。

  今天我们看到的祠堂绝大多数缘起明清时期。汤家汇镇家族祠堂之多,反映了历史上,这个地方是中国人口迁入地,经济比较发达、交通比较方便、山水宜居宜业。由此,可以断定,经历几百年人口迁徙,现代汤家汇镇迁入人口的后代比较多。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祠堂“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宗族祭祖场所,也不再是宗族内部的司法场所,而主要是保留了追思祖先的精神依托。”这也说明汤家汇镇社会治理有其特殊性,也告诉我们汤家汇镇社会治理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理。作为教学单位,我们从汤家汇祠堂庙宇中看到的革命文化元素:

  一苏区的政治建设。根据苏区土地政策,金寨地区的祠堂庙宇大都被收归公有。祠堂功能嬗变为党组织建设、政权建设、武装力量建设、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建设等公共场所。以族长族权为代表的宗族势力失去了统治族众的精神工具和场所,落后的封建礼制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大多祠堂成为农民协会和县、乡、村苏维埃政府办公之地,成为乡村社会新的政治中心。它不仅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也为组织革命者凝心聚力战斗,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汤家汇镇的何氏祠、易氏祠、廖氏太守祠,一度成为中共商城县委、少共南县委、赤南县苏维埃政府的办公地点。祠堂内设置秘书处、政治保卫局、妇女委员会、群团组织等政府机构。

  二是苏区的文化建设。鄂豫皖党组织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在祠堂内,马克思、列宁的画像代替了过去的神主牌位,供奉神灵的享堂变成了列宁小学或办公场所。苏区党和政府要求教师必须是“无封建思想及宗教迷信者”、“有阶级觉悟,信仰共产主义者”;开办了识字班、读报班、工人农民文化夜校,帮助穷苦人脱盲,提高他们文化知识水平,为革命培养后备力量;举办各类干部培训班,尤其是妇女干部培训,倡导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鼓励妇女参与社会事务;兴办社会事业,成立医院、邮局、工会。例如,汤家汇的易氏祠、徐氏祠、三柏祠分别是豫东南道委红军医院、赤城县邮政局、商城县总工会。在汤家汇街道禅堂庙,创办了“红日剧团”,“红日报刊”,“红日印刷厂”,祠堂成为报刊印刷、排练演出、宣传报道、诗歌漫画创作和宣传动员群众的场所,成为我们党思想文化宣传主阵地。在这些祠堂里,科学文化传播代替了封建思想教化,对粉碎文化围剿、摧毁落后思想束缚、巩固发展根据地起了十分积极作用。每当走进这些祠堂,我们仿佛走进激情燃烧的岁月,情不自禁感受到汤家汇祠堂里如火如荼的革命文化氛围。

  三是苏区的经济建设。作为公产,祠堂成为村里较大的建筑物。在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开设了冶铁业、制锅业、农具业、铸造业,甚至屠宰业。更多地成为农业、手工业的合作社、信用社经营之地。在汤家汇王氏祠设立了红四军总经济处,发行苏区货币。为苏区繁荣经济,控制和管理货币流通和金融市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提供了经济保障。

  四是苏区的军事建设。苏维埃时期,金寨祠堂发挥了传统宗族祠堂不具备的军事功能。例如,红军武器修配站、红军军械所等。汤家汇的石氏祠,曾是红军的武器修配站。政府组织手艺精巧的铁匠、铜匠、木匠和技工在那里专门制造手榴弹、枪械、子弹,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为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汤家汇胡氏祠是在建的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八军合编地,红二十五军由此转移并长征,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先锋”,“为中国革命立下大功”。至今,祠堂内还保存着“活捉匪首刘镇华”〔“收复皖西北苏区”、“欢迎白军兄弟拖枪哗变到红军来”〕等红军标语。汤家汇蒋氏祠、吴氏祠,一度成为红一军独立旅部、林维先222团团部和赤南县游击队等战斗部队的驻地。

  随着后扶贫时代的到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括汤家汇祠堂的革命文化在固本铸魂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发挥革命文物党性教育作用

  第一、县级层面:顶层设计,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大历史观。保护好汤家汇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文物和文献。研究、传承历史要实事求是,严肃严谨,取得共性认知和统一完整表述。例如,易氏祠,第一展厅第一、四块展板,分别介绍蒋光慈、袁汉铭时,在詹谷堂入党介绍人上明显矛盾。红军医院第一展厅第二块展板,彭素的生平事迹经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政治部审核通过,展板与此有很大出入、不一致。红二十五军活动遗址,红二十五军的旗帜是标志性红色符号,而不是五星红旗、红旗或党旗,要用“历史的红二十五军”讲“红二十五军的历史”,让学者感悟金寨革命文化,记住红二十五军的无上荣光。接善寺与县革命博物馆布展雷同性很高,没有反映出接善寺那段真实的革命历史,主要原因可能是依靠一家之言,缺少集体审核把关环节。二是尊重、崇尚汤家汇的历史地位。我们要有一种认识:汤家汇不仅是金寨的一个乡镇,而且是“鄂豫皖根据地的汤家汇”“中国革命重镇汤家汇”,在鄂豫皖革命中是有积极贡献的地方,从这个角度对汤家汇未来发展谋划布局。三是争取国家红色文化宣传、传承、提升等方面项目支持,在革命文化、美丽乡村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方面,更多地向汤家汇倾斜。

  第二、乡镇层面: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对公共场所特别是红色景点,要有人管事、有制度管人、有经费办事,维护镇容镇貌以及文物周边基础设施。二是教育居民特别是沿街居民文明经商并做好环境卫生保护。三是加强以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育居民破除迷信,崇尚科学,严禁在文物保护地焚香烧纸,禁止在沿街宗祠搞祭祀活动。经常开展中小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教育学生爱护文物,崇敬先烈。

  第三、学院层面:深入教研,用好基地,促进校地融合。

  一是把汤家汇镇作为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现场教学点,组织教研人员深入研究汤家汇红色历史,深入挖掘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并积极创新相关主题,使之成为党内政治文化教育内容之一。二是帮助汤家汇镇政府培养红色讲解员,加强联系和沟通,携手推动汤家汇镇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研学教育基地建设。更好地弘扬汤家汇革命文化,培养一支高品质全域旅游讲解队伍。三是争取在汤家汇驻地办班,带动汤家汇人气集聚,使汤家汇镇成为鄂豫皖根据地党性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