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我县行政区划面积587.7万亩,其中耕地67.6万亩,园地44.81万亩,林地400.3万亩,草地3.09万亩,城镇及工矿用地21.37万亩,交通运输用地7.31万亩,水利及水域设施用地30.86万亩,其他土地12.36万亩。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土地的高效利用是一项重要工程。我县土地利用方式不够高效,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因此,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成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如下:
一、科学规划,节约集约利用
1.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严格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为生态用地(如水面、湿地、森林和基本农田等)预留出空间和规模,作为刚性约束条件加以保护。
2.土地利用规划要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新增用地使用的质量、规模,控制土地开发强度,调节新增建设用地的供应速度,节约集约、精明高效地利用好每一块土地;对于存量建设用地,合理安排改造范围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范围,通过土地利用相关规划的管控,逐步提高存量低效土地的利用效率。
通过科学而合理的规划,促进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二、挖掘土地潜力,提升土地利用程度
1.在产业用地方面,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建设,引导工业向园区相对集聚发展,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和有利于污染集中治理的原则集中布局,变分散供地为集约供地,提高园区建筑密度、容积率、土地产出率。同时,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通过节约集约土地利用资源,倒逼土地利用方式转变,降低土地消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使人类社会向人与自然共生及协调发展方向迈进。
2.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城市土地立体利用模式,挖掘城市地上地下空间,走空间集约发展道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有效增加交通和城市居住等建设空间,从而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保障民众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共建生态宜居美好家园。
3.以挖掘存量建设用地为突破口,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进一步挖掘潜力,实现建设用地的“二次开发”,提升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尽可能释放存量用地效益,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充分开发未利用土地,挖掘土地潜力,增加建设用地有效供给,为建设用地拓展新空间,缓解用地供需矛盾,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用地需求,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的相互协调。
三、创新利用方式,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可探索建设用地减量化利用方式。建设用地减量化必须致力于推动土地从增量利用走向流量利用和存量利用。因此,探索开展建设用地减量化行动,对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要求、社会经济或者环境效益较差的建设用地,通过拆除复垦等土地整治工作,恢复农用地的生产能力,发挥生态用地的生态功能。建设用地减量化创新方式利用土地承载平台功能,通过对土地空间的调整置换、综合治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而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稳固城乡生态空间,改善城市环境,实现土地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构建城市生态文明。
2.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通过农村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盘活农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深挖和发挥农村集体土地的巨大潜力,提升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在城乡间流动注入新动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城乡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
3.充分利用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体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保障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城乡用地布局更加合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节约集约用地效果显著,它通过对城乡用地布局的调整,不仅消灭了原有粗放用地,而且以更集约方式利用新的土地,使得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实现最佳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
四、完善管控制度,强化集约利用
1.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土地利用目标体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土地利用考核办法,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土地利用评价体系;构建土地利用奖惩机制,对是否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奖罚。
2.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审批管理制度,对国家禁止类用地,坚决不予供地,对国家限制类用地,严格限制供地,使经济建设与土地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等土地进行清理,建立闲置土地倒逼机制,采取统筹用地指标、开展联合督查、签订责任状等方式加强闲置土地管理。
五、严格实施耕地保护,提高生态质量
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是一项重要任务。我县是山区县,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都很少。近年来,耕地被占用的数量相当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1.实施耕地动态平衡战略,采取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措施,及时补充耕地;其次,要加大物资投入,科学施肥,防止耕地退化,提高耕地生产力,提高农作物单位产量。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我们需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兴修水利,排涝、防早、除渍,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质量。同时,要控制农田污染,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避免和禁止用污染水资源灌溉农田,尽量少用或不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杀虫剂和除草剂,开发利用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和生物降解剂,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完善农田基本设施;大力推行节水栽培技术,减少肥、药流失量。提高肥药利用率。减少农业污染,提高农业土地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节约集约用地的实际行动,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