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寨县“送戏进万村”活动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9-12-26
点击:

  2014年迄今,安徽持续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每年送戏2万余场。2018年,省内“送戏进万村”共20000场,超额完成全年任务量的129.58%。按照省文化和旅游厅“送戏进万村”文件精神,金寨县2019“送戏进万村”已于3月份完成招投标,既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又增加文化造血功能。笔者采取实地察看文化站、查阅档案资料、走访村民对象、与演出团队成员座谈等形式对我县“送戏进万村”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根据《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财政厅关于2019年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的通知》([2019]28号),为将文化民生工程落到实处,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出台《关于切实做好2019年“送戏进万村”演出活动有关事项的通知》(金文旅体〔2019〕65号)要求各乡镇文化站做好演艺团体的对接准备工作,安排专人,全程参与本乡镇的“送戏进万村”协调服务和质量跟踪,并会同县财政局统筹使用农村文化活动补助资金,为全县226个行政村开展送戏进村活动。

  2019年4月,我县已完成2019“送戏进万村”政府采购和演出内容质量审查、提升。确定2019年“送戏进万村”活动主题为“不忘初心 筑梦金寨”。节目类型为综艺类节目,以“不忘初心 筑梦金寨”为主题,展示金寨元素为重点,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样、农民喜闻乐见,构架整个节目;节目、时长演出节目不少于100分钟,储备节目不少于20个,全县226个行政村开展巡回演出时间为2019年4月25日至2019年 10月30日,其中石台县黄梅戏剧团在梅山镇(19)、白塔畈镇(12)、油坊店乡(10)、张冲乡(6)、青山镇(6)、燕子河镇(14)、长岭乡(7)、天堂寨镇(7)、花石乡(6)、古碑镇(15)、槐树湾乡(10)、县老年公寓(1),金寨红韵艺术团分别在麻埠镇(6)、全军乡(6)、铁冲乡(6)、桃岭乡(8)、双河镇(11)、南溪镇(11)、汤家汇镇(12)、关庙乡(6)、沙河乡(9)、斑竹园镇(10)、果子园乡(8)、吴家店镇(13)、梅山镇红河社区(1)、江店社区(1)、潭湾社区(1)、红村社区(1)、青山社区(1)、新江社区(1)、县光荣院(1),

    送戏进万村”是我县文化民生工程中文化惠民的重头戏。截至12月,全县共226场演出任务,当前已全部超额完成。群众反响良好,文化惠民成效明显。但经过调研,“送戏进万村”活动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积极思考并解决,更好地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铸魂。

  一、存在问题

  1、文化服务供需不对称。

  村民世代居住在乡村,有着深厚的乡土情怀,他们的文化需求更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且村民的文化水平、文化品位普遍不高。有关部门一味送高大上的节目,如,美声音乐、古典戏剧、诗歌文学、芭蕾舞蹈等脱离农民群众实际的消费需求、文化兴趣,难以产生实实在在的成效。他们更喜欢本土音乐、类似快板、民歌等,更期待地方小戏,更希望能看到舞龙、舞狮、腰鼓等传统民间文化活动。部分“特殊群体”的文化需要被忽视。针对这些特点,尤其忽视“特殊群体”[1]的精神需要。所送戏目以“喂养”型为主、单向输送严重,台下观戏群众无法“琴心合奏”。

  2、所送节目单一、保守,缺乏创新。

  所送节目固定为戏剧、歌曲、舞蹈三种形式,且节目大同小异,没有互动环节,不能吸引村民也加入其中。完成任务走过场,单向地送文化。演出人员基本为固定角色,导致村民产生厌倦情绪,审美疲劳,不能真正满足村民精神文化世界的需要。

  3、演出宣传少,户外演出场所受限。

  演出宣传范围小,部分文化站没有及时张贴演出节目内容等公告(演出团体、演出时间、演出地点、演出内容、监督电话)。寒冬室外观看存在安全隐患,中标剧团人员一味依靠舞台车,对于无舞台的演出村民不能够及时搭建演出舞台,村民们在观看演出时易感冒,雨雪天气往返路途易摔伤。部分村民不愿看,村干部需要挨家挨户去请,甚至需要动用各种关系请邻近村社的亲朋好友来救场。

  4、中标剧团人员流动性大。

  二、发展建议

  (一) 自下而上、以需定供。

  1、考察村民文化喜好,开展文化定制服务。改变村民需求适应政府文化服务清单这一现象,文化主管部门及乡镇文化站人员要从村民的文化需求出发,为村民量体裁衣进行“文化定制”。即群众需要什么节目,就为他们送去什么节目,明确村民多样性需求和文化口味。避免所送戏目档次错位,“高大上洋”或“媚俗”。将“戏目”列为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方式,例如,戏曲类分为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菜单。现代戏,围绕乡村振兴类、脱贫攻坚类、扫黄打黑类、道德孝道建设类主题编排;传统戏,包含大戏、小戏、折子戏;新编历史剧以经典剧目的情景表演为主,新编内容要接地气,旨在使村民喜闻乐见。

    2、健全“特殊群体”文化服务机制。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响应国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必然要求。“送戏进万村”对于“孤寡老人、残疾人、外来农民工及其子女”等群体开展少,质量差,增加对于这类“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安排专场演出。杜绝运动式“送戏下乡”及独角戏现象,发展更适合基层村民文化需求和文化口味的送戏节目。

  (二)加大宣传力度、丰富节目菜单。

  1、加大送戏宣传力度。通过在每个演出地点提前悬挂横幅、散发节目单、播放演出通知等方式进行宣传,确保宣传面力争达到小村全覆盖,大村覆盖80%以上。同时借助新媒体宣传,积极利用文化和旅游局和演出地乡镇政府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开展宣传,及时发布演出信息,使群众及时了解演出的时间、内容,提前安排好时间看戏。

  2、完善演出艺术类别,丰富送戏节目菜单。不拘泥于本土“戏曲”节目,增加优质“小品”、“魔术”、“杂技”等。将金寨红歌、民歌、红色故事通过戏剧、话剧、情景剧、音乐快板等形式结合农村当地的“民歌小调”表现出来。除了歌舞、戏曲(黄梅戏、徽剧、庐剧)、曲艺(打快板、相声)、杂技、魔术等,增加艺术性小品形式、情景剧。引进贵池傩戏、岳西高腔、潜山弹腔和清音戏等。开展有奖竞答互动环节。例如,重点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扶贫政策、法治建设、文明创建等内容,奖品由中标文艺演出团提供,升华“送戏下乡”的作用。

  (三)、改善场所、优化环境。

   1、优化舞台设施,提高村部广场舞台使用率。目前,演出团队在依赖舞台车演出的同时,对于没有舞台的村落,要及时搭建演出舞台。充分利用乡村室内文化大礼堂,提升观戏环境。优化文化大礼堂电线布局,将音响、灯光线路分开。增加礼堂舞台墙壁插座数量,提升电力功率,礼堂内通过增加吸音棉,解决演出音响带来的大回声问题。

  2、合理安排演出时间,确保活动安全。演出服务单位要充分考虑农村的观赏习惯,多利用农闲、节假日特别是春节期间安排演出,避免在农忙季节或恶劣天气条件下演出。各地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加强安全教育,做好安全预案,特别是在组织群众观看演出过程中,各参与方要增强安全意识,确保送戏活动顺利实施和观众安全观演。

  (四)、建设本土人才队伍,重点扶持县内“文艺剧团”。

  发展“乡镇村社种文化”活动,吸收当地村民加入演出队伍。力求改变“单向输送县内演出团已排练好的节目”为“乡镇村民参与排练和演出节目”的方式,让群众成为“送戏进万村”的主角之一,为有表演技能的村民提供展示平台,建立村中演出小分队、邀请专业团队为排戏村民进行培训,尤其要让在外打工或在外经商的家属参与进来,提高节目的可看度和吸引力,增加村民对自己参与节目的期待,让“送戏进万村”真正成为百姓的舞台。

  2、培养县内专业演出团队,重点扶持县内艺术团。统计县内业余文艺演出团队人数,定期举办1至2期戏曲人才培训班,重点培养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设计等人才,打造黄梅戏、泗州戏、庐剧、杂技等艺术门类专业人才。建立从各省、市,邀请艺术名家、中青年艺术人才组建数据库,成立专业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加强对所送“戏目”艺术创作的指导,为“送戏进万村”节目创新扩大智囊团力量。

  (五)压实责任、加强监管。

  1、规范招标程序。县文广新局需公正公开地完成“送戏进万村”服务采购项目。做好“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验收与结算”的工作。在评标环节,邀请国内外、省内外专家综合评判,以演出团队演艺质量为唯一中标标准,保证“送戏进万村”节目精益求精。

  2、加强演出监管,纳入年度工作考核。演出期间,文化主管部门及乡镇综合文化站要根据演出单位上报的计划,不定时、不打招呼地到演出现场实地暗访、检查,防止转包或变相转包、擅自变更演出内容等行为的发生。演出后,乡镇文化站人员进行跟踪验收,对演出效果进行全面评价。针对演员技巧、唱腔、伴奏流畅水平,艺术感染力以及故事情节等方面采取聊天、问卷调查的形式,及时、动态地将村民的喜好、意见进行收集并反馈到中标艺术团及其上级文化主管部门,适时上传现场演出场景,以作为结算费用、考评认证的依据。

   “送戏进万村”文化惠民工程关系到百姓福祉,既需要加大力度,又需要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上级层面对于送戏下乡的真正目的贯彻到位,使“送戏进万村”活动真正做到使村民“养眼、养心” 激发村民文化热情,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才能加快实现基层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1]特殊群体是指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智力、体力等方面带有缺陷的人群,主要包括三大类:孤寡老人、残疾人、外来农民工及其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