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县绿色城市建设的思考

发布日期:2020-12-23
点击:

作为大别山主体功能区核心区的金寨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生物多样性富集区、淮河的主要源头、合肥都市圈的生态水源地和淮河中游、长江下游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区位特殊敏感而重要。一方面,要承担国家、省市层面的生态屏障、生态水源的区域责任另一方面,长期保持较好的生态和红色文化资产,是金寨跨越式发展的优势基础。加快金寨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都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寨讲话精神以及我省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和我市打好“五大战役”,构建“五大高地”的战略部署,为大力推进我县“生态立县”战略,巩固生态建设既有成果、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实现科学发展,把金寨打造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典范和样板。

一、我县绿色城市发展的现状

金寨境内年均总蓄水量50亿立方米水质达国家Ⅱ类标准以上的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坐落其间,是淮河的主要源头和淮河中游、长江下游的重要水源补给区,为江淮地区1000多万亩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为人口密集的江淮地区乃至皖苏沪广大地区一亿多人提供淡水供应和生态功能保护屏障。近年来,国家对金寨县实施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和长防林建设,生态效益明显提高。据最新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县林业用地447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6%,森林覆盖率74.1%,活立木总蓄积1266万立方米。全县具有改善生态环境作用的耕地31936.068公顷自然保护区11495.05公顷风景名胜区4089公顷水源保护区14463公顷,受保护地区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比例在46.6%以上。全县湿地总面积34764.4公顷,斑块189个,分布在梅山水库湿地区、响洪甸水库湿地区、金寨县零星湿地区三个湿地内,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三个湿地类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永久性淡水湖、库塘、运河输水河、水产养殖场、稻田7种湿地型,其中永久性河流3753.9公顷,洪泛平原湿地178.9公顷,永久性淡水湖14.1公顷,库塘10313.5公顷,运河输水河96.8公顷,水产养殖场15.2公顷,稻田20392.0公顷。

金寨先后出台了《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决定》《创建省级生态县的决定》《创建省级生态县实施方案》《金寨县乡镇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水利、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和生态乡村建设,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退耕还林、千万亩森林增长、小流域综合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水源地保护等一批生态保护工程,全面开展三城同创、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等创建,先后获得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安全示范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第二届中国长寿之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以及全省文明县、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全省科普示范县等称号,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燕子河镇、天堂寨镇、双河镇,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3个青山镇、吴家店镇、古碑镇、斑竹园镇、南溪镇、白塔畈镇、汤家汇镇、张冲乡、桃岭乡、油坊店乡、麻埠镇、花石乡、铁冲乡,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村9个青山镇茅坪村、尧塘村,燕子河镇燕溪村,双河镇大畈村,梅山镇三里井村、白路桥村、龙湾村、新河村,油坊店乡朱堂村,市级生态村75个,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但是,金寨的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到2015年末,在全省62个县中,金寨经济总量仅居53位,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人均的41%、全市人均的81%;地方财政收入居55位,人均财政收入为全省人均的21.9%、市人均的58.7%。总量不大、人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三产结构不合理,一产比重过大,二产体量过小,三产发展不足,工业化率仅为28.8%,分别低于全省、全市17.2个和11.3个百分点。特别是工业主导产业尚未形成,现有的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等产业均处于链条低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引领作用的大企业。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2.3%,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全市44.3%的水平,与全省全市差距更大。在册贫困户尚有2.84万户8.3万人,在册贫困村71个,贫困发生率超过12%,贫困户绝对数量在全省仍处于前列。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低、贫困村产业薄弱、贫困户发展动力不足、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等问题大量存在,实现绿色发展的深层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当前,金寨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中前期未来15~20年内,仍将处在两化快速发展阶段,绿色发展压力巨大、任务艰巨。

二、做好我县绿色城市建设的思考

做好绿色规划是建设绿色城市的前提和基础

绿色规划就是从绿色空间规划、绿色交通规划、绿色市政规划、绿色能源规划、绿色建筑规划、绿色生态环境等方面对绿色城市建设进行详细研究,在注重绿色建筑的同时,突出绿色生态体系构建。在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生态布局、交通组织、基础设施、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资源利用、建筑环境、废弃物处理、智慧社区等因素以外,又从城市规划管理、工程设计与建设管理、竣工验收管理、物业与社区管理四方面提出绿色城市的建设管理与保障措施。就我县而言,要以建设绿色人居城市为契机,突出抓好中心城市绿色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将绿色发展各项指标要求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塑造合理、高效的综合功能网络,彰显我县山水地域特色。指导各县区和中心镇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做好新一轮总规修编,大力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并落实到产业园区、红色旅游小镇、大湾村建设等具体项目,着力引领绿色发展。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是建设绿色城市的重要内容

城市是由一栋栋建筑组合、聚集成,绿色建筑是建设绿色城市的重要“分子”,只有把城市的每栋建筑都建设成为绿色低碳建筑,才能创造一个绿色和谐舒适的人居环境从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城市建设。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栽花种草、屋顶绿化、园林景观,而是指一种概念或技术手段的组合,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和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保持生态基本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XGBT50378-20060)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和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它的实现必须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和可靠的技术支撑。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我国基本国情的背景下,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绿色建筑实践将成为探索绿色城市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积极做好我县绿色建筑推广,县政府先后出台了《绿色建筑推广工作实施方案、《建筑产业现代化推广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推广工作的协调、组织领导,把绿色建筑推广作为实现金寨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切实加以推进落实。严格落实在政府性投资项目中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规定,积极在开发项目中推行绿色建筑试点,为全面推广积累了经验。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绿色城市的内在要求

生态良好、功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是实现绿色城市建设的核心保障。对于我们金寨来说,要结合新一轮规划的实施,狠抓新城区重点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城市首位度。加强道路交通、给排水、地下管网、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周边水系环境治理、城市绿化和公共绿地建设,配套完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升县新城区的综合承载力。推进基础设施和环境提升工程。完善城市生态网络。合理布局城镇绿地、镇周边园林地、耕地和湿地等生态用地,构建由近郊绿环、生态间隔带、生态轴、生态保育区等组成的生态网络系统。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公共绿地系统。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公共绿地系统,以史河总干渠和两岸滨河游憩绿带为主动脉,联接沿线各大公共绿地配合各居住组团中的社区绿地和街头绿地、与城区外围的生态绿地、防护绿地等结合,加强城市中边角地、弃置地等绿化薄弱地区的绿化建设和改造提升,共同构建区域城市多样化的家地系统。积极开展国家森林城市、省级森林走廊创建工作,围绕“三线三边”提升绿化水平。美化城市水域环境。做足做透“水”文章,建设滨河游憩“绿带”。保护和利用城市滨水区域野生、半野生环境,构建滨水绿地,推进城市水体护坡和驳岸的生态化建设和修复。加强驳岸生态化设计,对岸线进行“柔化”处理,减少硬质驳岸,增植绿化美化树种并放养水生植物。合理安排公共活动空间增加滨河商业和休闲娱乐设施,增设亲水平台、游船码头和水上景点、为市民提供丰富舒适的游憩休闲空间。大力推行绿色交通。加强城市交通管理、鼓励“绿色出行”,推广城市交通管理科技化和新能源汽车。贯彻公交优先发展策略,适度增加公交线路、改善公交车车况并提高公交覆盖率、准点率、舒适性。加快城市步行慢道系统建设,推进公共自行车、电动车租赁系统建设,积极推广新能源车充电桩建设。保护历史文脉与传统风貌。在城市建设中突出建筑特色与地方风貌,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加大对皖西风格建筑体系的研究,注重对河流水系和红色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注重对城市特色的塑造。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是建设绿色城市的现实需要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划定生态红线。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产能,强化产业准入与控制、实施产业负面清单管理设定产业准入生态门槛。”

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地源热泵空调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

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推行清洁生产。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加强工业废气处理、严控颗粒物排放。加快工业企业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限制城市机动车过快增长,加快推进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工作,实行严格的机动车环保检测制度。

水资源保护,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和制指标、实时监控、考核评估“三个体系”,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提高污水处置能力,城市新区实现雨污分流和管网全覆盖,结合城市旧区改造推进雨污分流,开展旧城区河道截污工程。适时扩大现有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绿色生态的宜居环境。

发展绿色产业是建设绿色城市的重要支撑

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实施“调转促”的“4105”行动计划,从粗放落后的发展方式向节约集约绿色方式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在加快升级改造既有产业生态化的同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努力构建有本地特色的新型绿色产业体系。以“红+绿+蓝”金寨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围绕绿色资源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四个方面谋划和推进绿色工业大力发展城区及全域旅游产业,重点培育“天堂寨五A景区”“红色小镇”、大湾村生态休闲观光特色旅游线路。

加强政府引导是建设绿色城市的根本保障

在绿色城市建设实践中,既要突出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引导,推动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市场、把绿色城市建设作为六安加快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有效抓手。

1.要强化政策引导。抓住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的中部崛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等重大战略规划等政策叠加优势,按照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研究出台促进绿色城市建设有关政策和指导意见,从政府层面加强对实施绿色城市工作的协调指导,确保各项工作和目标落到实处。

2.要强化资金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注重市场机制对绿色城市建设的激励推进,研究出台促进绿色城市有关项目建设的具体优惠政策,落实居民生活用水、用电实行阶梯计价制度,对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实行差异化定价政策,开征生活及建筑垃圾处理费,对工业企业逐步实行按排污总量收费等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抓好国家、省有关鼓励创建绿色城市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积极争取各项转移支付资金,进一步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整合新型城镇化、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建筑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关资金,借助政府融资担保平台,对符合绿色城市发展的产业、项目和企业给予财政补贴、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支持。积极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采取各种方式,吸引各种社会资本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绿色城市建设。

3.要健全创新机制。绿色城市建设是当前面临的一项新任务、新课题,许多工作内容都没有既定的模式和技术,这就需要不断强化创新机制的驱动。加大科研经费对绿色城市建设相关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创建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加强适用技术研发推广。加强人才培养,抓好技术培训。设立专家工作组,聘请有关专家、教授,组成金寨县绿色城市建设专家顾问组,根据不同需要提供咨询服务。

4.要做好宣传发动。加大主流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并以公益广告、设置宣传台、进阵地、进社区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大カ宣传绿色城市的重要意义,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支持、鼓励广大市民形成“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意识,并积极参与绿色城市建设实践中去,掀起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一轮高潮。

金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但总体上,绿色发展道路不可逆转,对于生态资源丰富的金寨,完全可以发挥核心优势,抢抓政策机遇,实现绿色脱贫、绿色振兴和绿色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