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桑榆晚 颐养助安康

——关于青山镇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思考

发布日期:2020-12-18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依、住有所房”,从国家层面将养老问题摆上重要位置。近年来,金寨县青山镇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不断发展公共事业,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尊老、敬老、爱老等氛围浓厚、措施得当、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主要做法

一是平台驱动,解决“无人养”的问题。青山镇动员无供养人、身体素质较好的五保人员积极入住敬老院,在提供住房等基础设备和床铺等生活用品的基础上,明确5名人员负责日常起居,30余名孤寡老人实现衣食无忧。建设养老中心,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养老事业,不断盘活资产、建立服务营点、提供全托服务,让80余名无人照顾的老年人在此安享晚年。同时,划定公共场所、配套健身器材,尽可能的为其提供便利、快捷、优质生活环境,让老人安心、亲属放心。

二是通过新居的带动,解决“无地养”的问题。近年来,青山镇紧抓宅基地改革试点契机,结合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等政策,对全镇破旧房屋进行翻建、修缮、加固,群众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特别是常年独居在家的老年群体,基本都能保证住房安全。同时,在全镇6个村安置点同步建设周转房114间,为分散供养五保户建设美丽幸福家园,不仅解决无房住、无地养的问题,更让孤寡老人融入村级大集体,在生活、就医等方面获得更多的便利和帮助。

三是资金拉动,解决“无力养”的问题。青山镇始终将各项补助发放工作摆在首要位置。一方面,同社保、财政等部门对接,确保养老保险、移民直补、五保人员生活补贴等资金发放到位,维护其基本利益、合法利益。另一方面,对全镇困难家庭、孤寡老人基本情况进行核实,结合医疗救助、大病救助、困难救助等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申报、争取相应补贴,特别是考虑到不能自理的分散供养的五保人员的特殊情况,在护理补贴、社会救助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

四是氛围互动,解决“不愿养”的问题。青山镇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系列活动,评出一批尊老、爱老的先进典型,以精神塑造呼唤榜样力量。不间断组织干部、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到敬老院中,给予老人们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慰藉,也让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体会、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结合脱贫攻坚工作,以振风超市为依托,查找一批不赡养、不善待老人的反面典型,并通过法律手段帮助老人维护合法权益,彻底杜绝“不愿养”的社会风气。

五是多方联动,解决“不会养”的问题。打造政府、社会、家庭多层级养老格局。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依托文艺下乡活动,建设了文化乐园、文化广场,并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娱乐场所和平台。通过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镇营造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让老年人这个社会“弱势群体”得到尊重和拥护。以家庭为单位,缓解子女同父母之间的关系,减少思想代沟和心理隔阂,让老年人在关心关爱中幸福生活、安享晚年,逐步解决了“不会养”的难题。

二、存在问题

一是公共服务差。当前,虽然各项资源都在向基层、向农村倾斜,但因面积广、基础差等原因,养老、医疗、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仍然欠缺,不能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同时,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意识也都亟待提升,对老年群众的关心、关爱程度远远不够,严重制约了基层养老事业的发展。

二是养老机构少。现有的敬老院只能满足身体较好的五保户生活需要,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员既无暇兼顾、也不能照顾。同时,镇级养老中心刚刚起步,要辐射周边多个乡镇,现已基本属于饱和状态;且养老中心内部的管理、服务等制度还不甚健全,尚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仍需在后期摸索中逐步建立。

三是赡养压力大。因农村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不能完全覆盖且标准较低,不仅不能维持基本生活,一旦患大病很多家庭基本无力承担。特别是部分身体素质差、分散供养的五保户,现有的补助远远不能满足生活需要,监护人责任大、压力大、负担大、意见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是养老意识低。一方面,很多子女没有赡养老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特别是拥有多位赡养人的老人,在履行义务时推诿扯皮,甚至大打出手。另一方面,大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就业、创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已成农村特有群体,不仅感受不到儿孙膝下的温暖,甚至还要帮忙照顾孙辈,生活负担日益增大。

五是法律保障弱。现阶段的农村老年群体因受教育程度低、常年劳作身体素质差等原因,基本属于法盲或半法盲状态,独居时不能有效识别对与错、善与恶,被坑、被骗现象屡见不鲜。同时,面对有不孝顺思想、不赡养态度的后辈,也是顺其自然、得过且过,不懂得也不忍心动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意见建议

一是完善设施打基础。以脱贫攻坚为引领,以乡村振兴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补齐民生短板。从最迫切的医疗卫生入手,建设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提升医疗救助水平和能力,方便群众及时就医、就近治疗;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帮助基层群众养成健康日常习惯和生活方式,一方面可以适当减少中老年群体患病几率,另一方面对疾病可早预防、早知晓、早治疗。同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安全饮水整治工程、乡风文明提升工程等,让基层群众同等享受公共资源,为解决农村养老难题打牢坚实基础。

二是把准重点强保障。始终将无人赡养的五保人员养老问题摆在解决养老难题的首位。一方面,在确保五保金、养老金等资金及时、准确发放的基础上,对分散供养五保人员进行实时关注、重点关注,符合条件的动员入住敬老院;同时,可对残疾老人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的五保人员进行摸排登记,适当增加补助,减少监护人负担。另一方面,按照标准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保障人员投入,根据实际需要确保物资投入,不断提升敬老院的管理、服务水平,降低五保人员的接纳、入住标准,最终形成“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良好格局。

三是多方参与聚合力。继续推行多级合作、全面参与的养老格局,凝聚推进基层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充分利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将公共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向一线倾斜,提升公共保障能力。积极推进敬老院、养老院、卫生院融合发展,试点开展农村“医养”一体化建设,不断整合公共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现有的养老中心为依托,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养老事业,通过标准化、市场化、信息化运作,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动员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老年群体,积极重视养老难题,主动参与养老事业,集众智、聚合力共同打赢解决农村养老攻坚战。

四是突出管理重引导。分村成立老年人管理协会,重点关注、协调、处理老年群体的日常所愿、所盼、所需,畅通合理诉求、保障合情需要、维护合法权益。通过播放宣传记录片、讲述现实案例等方式,用简单、实用、可行的方法帮助老人正确分辨诈骗等行为,引导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做好日常安全防范;走村入户开展普法宣传,鼓励他们善用法律观念思考问题、善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结合扫黑除恶活动,我们将重点打击不善待、不赡养父母的行为。同时,我们将评定“十大恶子”,曝光恶劣事迹,并将其纳入社会信用黑名单。在必要时,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扭转错误观念、规范错误行为。

五是营造氛围保和谐。继续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深入到敬老院和孤寡老人家中,面对面进行交流、心贴心送去温暖,帮助他们纾解心结、舒缓心情,树立良好的养老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组织开展“回家”活动,动员外出务工子女常回家看看,给予老年人精神上的慰藉;坚持从娃娃抓起,号召小学生孝敬长辈、关爱老人,用“孩子的善良”感化“大人的冷漠”,积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结合美丽乡村和振风超市建设,不间断组织开展“五好家庭评选”“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在全镇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让老年群体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幸福、更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