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革命战争年代,汤家汇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为豫东南和皖西北道委(区)所在地,这里革命遗址众多,英雄人物辈出。1924年,詹谷堂在汤家汇笔架山农校建立了金寨境内第一个中共党小组、支部;革命战争年代,金寨地区诞生的12支主力红军队伍,就有3支先后在汤家汇境内组建;徐向前、邓小平、徐海东等一大批革命前辈曾在这里指挥战斗,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
[关键词]汤家汇;红色资源;保护利用
汤家汇镇境内现有红色革命遗址遗存61处,其中皖西北道委、豫东南道区苏维埃旧址——接善寺、赤城县邮政局旧址——徐氏祠、鄂豫皖省委会议旧址——胡氏祠和六区一乡列宁小学校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汤家汇镇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如何加强对这些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汤家汇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近年来,汤家汇镇党委政府坚持规划引领、凸显特色,以境内重点红色文物保护单位和红军街革命遗址群为重点,着力开展革命遗址保护维修、文物遗址布展、基层设施配套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
(一)增加文物投入,加大文物维修保护力度。通过各种途径,争取整合项目资金近2亿元,对31处濒危的革命遗址进行了抢救维护修建;对列宁小学、姚氏祠、徐氏祠、易氏祠多处革命文物遗址做了综合性布展;投入了两千多万元重建了红日剧院、笔架山农校等革命遗址。
(二)完善旅游设施,改善旅游接待环境。按照总体规划布局,拆除了3000平方米旧房,新建了游客接待中心;拆迁改造接善寺周边房屋,新建公共汽车站、旅游停车场和3A级旅游公厕;完成红军街滨水步道和滨河路河岸改造,在沿河路和主街道安装“红色灯具”,美好亮化效果进一步提升;接善寺、徐氏祠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游客通讯更为便捷;对镇内遗迹最为集中的古街命名为“红军街”,并进行了升级改造,打造红旅结合的“电商一条街”。
(三)加强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汤家汇镇成立了红色旅游办公室,加强红色讲解员业务培训力度,提升培训效果;加大了旅游执法力度,游客接待工作更为有序;通过加强酒店管理,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服务质量逐步提高。
(四)扩大旅游影响,旅游客流量逐年增加。以汤家汇镇的“红军街”革命遗址群为重点,全镇主要革命遗址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汤家汇对外影响力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地干部群众慕名前来。其中2018年以来,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
二、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中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汤家汇镇加快了红色小镇的创建步伐,让红色名片进一步擦亮、红色教育效果进一步彰显、红色基因进一步传承,但红色小镇的创建发展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一)红色故事挖掘不充分,红色精神提炼不够。一是红色故事挖掘不够。在汤家汇镇这一区域发生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故事,有的故事就在身边却往往不为他人所知,有的故事明知有相关资料却没人愿意整理,甚至有的故事明明知道有史实错误却没人指出纠正。如“金刚台八姐妹”的故事,虽然大家都知道,但是没有很好的开发或利用,更没有拍成微电影或者情景短剧,让来参观旅游的游客能够切身感受那段艰苦的革命岁月。二是革命精神的提炼不够。虽然汤家汇境内的革命人物众多、革命历程持久、革命故事感人,但很少有人对其革命精神或鲜明的革命特质进行总结提炼。如:金刚台“妇女排精神”,詹谷堂、周维炯等革命先驱在笔架山农校建党的坚定信念,红25军政委吴焕先和军长徐海东团结奋斗精神,抗美援朝39军副军长吴国璋烈士“鲜血账单”所体现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等等。
(二)文物保护意识不够强,部分遗址被损坏。一是部分镇村干部,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文物法规意识淡薄,更没有认识到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的政治意义。个人干部甚至认为文物保护是一个包袱——保护要花钱,只看到了眼前经济账,没有认清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关系。二是大部分红色文物遗址曾是宗族祠堂或者家族祖宅,一些群众认为是他们私有财产,就随意使用或堆放物品等,甚至不允许政府进行有效保护。三是由于保护的专业性不够,一些文物在保护维修的过程中,既遭到了破坏;一些文物保护的方法不对,采用的保护方式不能满足文物保存要求,导致一些有价值的珍贵革命文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地灭失。
(三)人员经费投入不到位,讲解宣传均不足。一是虽然上级部门近年来拨付了一批专项资金,但除列入国家或省级的重点保护文物获得部分维护经费外,其他保护级别低、偏远分散的革命遗址没有专门的保护经费预算。各级政府拨付的文保经费,对于拥有众多红色文化保护遗址的汤家汇来说,只不过是杯水车薪。红色文物遗址保护乏力,保护设施简陋,保存条件较差,基本处于“无专门机构管事、无专项资金办事、无专人看护”的状态。二是虽然成立了红色旅游办公室,主要是负责旅游接待和讲解。但红色讲解员培养乏力,人数较少,研究不足,工资无法根本保障。讲解过程没有抓好静态布展与动态讲解的有机结合,讲解没有突出老区人民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没有突出战争年代的“坚贞忠诚,牺牲奉献”,没有将大别山精神中的“一心为民,永跟党走”融入汤家汇镇的红色历史之中,没有牢牢抓住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这个主题。
(四)红色旅游规模不够大,产业融合作用不力。一是汤家汇镇红色文化发展规划起步晚、起点低,围绕“红”字做大做强红色文化产业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仍停留在保护和挖掘阶段。二是旅游基础设施还相对落后,不能形成“吃、住、行、购、娱”一体化服务体系,游客到镇只是在“红军街”方圆不到0.5公里的范围内活动,还没有形成规模。绿色、古色与红色融合的做法还很粗浅、单调、层次不高,旅游业、农业、服务业融合的途径没有破题,还不能把游客留在这里消费富民。
三、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建议
“红色”是汤家汇镇最为鲜亮的颜色,也是汤家汇镇最为靓丽的名片,加强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一)挖掘红色故事,凝练红色精神。组织专门、专业人员,进一步收集、整理、编撰、考据、校对汤家汇境内的红色故事,避免红色故事的流失;加大力度研究汤家汇境内的红色精神、红色特质,延伸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深入研究苏维埃政权建设在汤家汇早期实践的现代价值,要研究汤家汇在鄂豫皖苏区和金寨“两源两地”中的地位和作用,让汤家汇作为“一座完整的苏维埃城”地位和重要贡献充分展示出来。
(二)抓好队伍建设,扩大宣传影响。一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扩大红色讲解员的培训,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布展和讲解要突出主题主线,讲解要做到静态布展与动态讲解的有机结合,让文物布展与现场讲解互为支撑、互为辅助。二要充分利用红日剧院等宣传阵地,着力编排具有汤家汇历史文化特色的红色歌曲、红色电影,用现代传媒技术加强宣传,让红色历史文物动起来、活起来,提高汤家汇红色历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加大投入力度,提升保护意识。一是要加大人财物投入力度,特别是资金投入力度,改善文物保护条件,不能让文物出现“毁灭”消失现象。同时,还要补齐配套设施、“软”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短板;二是要通过各种途径,让群众了解文物相关知识和保护文物的重大意义,增强城镇文化保护氛围,增强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基层干部要增强文物保护责任感,要对文物有敬畏感;文物保护部门要真正承担起保护文物的主体责任,发挥文物保护的核心关键作用。
(四)做好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富民。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旅游是汤家汇乡村振兴的希望和首选路径。坚持红色带动、绿色跟进,以创建红色经典景区为动力和抓手,全面提升集镇旅游服务接待功能,不断扩大和提升苏维埃城的品位档次,千方百计提升红色办学办班功能,由目前金寨党校现场教学点升格成为教学基地或者分校,将来具备一定办学功能,以主推研学游为方向,以重走“百里红军路”为主题,将全镇红色景点串点成线,打造汤家汇红色旅游品牌;以弘扬金刚台妇女排精神和建设“长寿宫”为方向,开发金刚台旅游,做大做好养生业,实现绿色崛起;以培育乡村民宿、打造乡村记忆馆为主导方向,更好利用汤家汇3个国家级、7个省级传统村落,用特色留住农村记忆和乡愁。走通过旅游业带动农业、服务业发展的富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