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革命老区发展建设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金寨县城市发展取得显著成绩,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等众多荣誉称号,作为县城所在地的梅山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城市基础建设的问题也开始凸显,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问题,在疫情影响下,一些基础设施出现闲置,工期延误等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因此,我们对梅山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率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一些思考建议。
一、基本情况
梅山镇地处大别山北麓,金寨县西北部,为副县级建制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与白塔畈镇、麻埠镇相邻,南与油坊店乡、槐树湾乡交界,西与桃岭乡、全军乡毗连,北与叶集试验区、河南省固始县陈淋镇接壤。境内交通便捷,209省道、210省道纵横交错,沪汉蓉高速铁路、合武高速公路横穿全境,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网络,距合肥、武汉等大中城市均有1小时交通圈。全镇总面积280.61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街道)、6个社区,486个村(居)民组,33908户,总人口111873人,其中农业人口61270人,城镇人口50603人。
二、基础设施建设成就
1. 道路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梅山镇集中精力建设美丽县城,加大新城区建设力度,拉框架、大建设,新修红军大道、江环路、河滨路、长江路、嵩山路、黄山路、经天路等骨干路网50条80余公里,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城市框架全面铺开,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平方公里。全镇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电话覆盖率100%,移动通讯无盲区,受益群众达到1.2万人,有效改善了群众及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出行条件。2020年累计投入资金2125.1万元,新建村组水泥路14832.5米,硬化改造水泥路14569米,新建桥梁3座58米。
2. 公共基础设施蓬勃发展。安徽金寨职业学校和金寨第一中学坐落在县城新城区。镇辖梅山、江店二所中心校等32所中小学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8000余人。镇内有县级医院、中医院等县级医院3所,镇级卫生院3所,有卫生合作医疗组织53个,群众就学、就医极为方便。同时,镇内建有老年大学、敬老院、农家书屋、体育馆、科技馆,科技文卫事业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互相促进。
3. 商业街区快速发展。史河路综合商业街,位于史河路(梅南路——丁埠路路段),。定位为服务于老城区居民及外来旅游消费人口的综合性商业街。老城区土特风情旅游商业街位于丁埠路(金寨路——史河路),长约300米。定位为集休闲娱乐、康体养生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金融商务风情街位于莲花山路(梅山湖路——江天路),。定位为集金融、商务办公、购物、住宿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金融商务街区。天易·凤凰城服装步行街区位于悬剑山路(金叶路——将军大道)以南,长约350米。定位为服务金寨县居民及外来消费人口的专业商业街。电子产品体验商业街位于金和路(红石谷路——莲花山路),。定位为集电子产品销售、体验、维修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服务金寨县本地居民及周边外来人口。美食娱乐商业街位于悬剑山路(梅山湖路——沿河路),。定位为以服务于金寨县本地居民为主的特色商业街。
三、存在的问题
1. 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一些建设违反基本建设程序,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造就了“半拉子”工程,。建设工程的过程,有些是“先搭台、后唱戏”,组建一个项目管理班子,这种“谁使用、谁建设”的方式违反了经济规律,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有些工程建设由于缺乏长期规划或综合考虑,对同一类工程进行反复建设的现象时有出现,造成资源的浪费。比如,一些商业街由于建设过多过快,加之疫情影响,,同时存在后期管理不到位现象。
2. 项目建设周期过长。在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着项目投资建设周期过长的问题。有些项目在资金预算和时间规划都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就盲目投资建设。人为拉长建设战线和周期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也使资金低效率周转,严重影响了其他建设项目的开展。
3. 基础设施布局不尽合理,统筹建设基础设施的力度不够。存在重建轻管,重投入轻产出现象。部分项目审批程序不完善,设计不充分;有些项目存在边设计、边施工的现象,设计方案未完成或不完整就开始进入招投标程序;项目建设事中监督不够;有些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或不科学,使项目建设失败或建成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建设资金渠道单一,财政风险不断增加。
4. 部分项目功能缺失。在城市基础建设中,为打造城市品牌,重塑城市形象,部分建设忽视了作为生存基本需求的街道、供水、排水和燃气等基本服务,造成部分城市设施无法发挥效用或效用低下,存在功能缺失。比如,在旧有的设施场所、居民小区还没有用足、盘活的情况下,就忙着添置新设备、建造新场所、开发新小区,形成了新的闲置及浪费。
四、关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政府投资效率的建议
1. 建设项目整体规划,公众监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一个合理的长期整体规划,能够有效地防范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提高投资的整体效率。同时,城市总体规划编修要转变单一由部门编制的方式,实现公共决策从封闭和半封闭向公开透明的转变。从实际情况看,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决策比较合适。即先广泛听取城市居民意见,通过投票或召开听证会的形式了解民意,并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采取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方式。
2. 政府投资要和私人投资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拓宽投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充分发挥政府投资主体的作用,同时吸收外商、企业等社会投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在经济处于低谷、民间投资不足时,政府投资可发挥引导作用刺激整个经济的回暖,但也要注意政府投资范围和职能的界定,政府投资应该主要投向公共工程领域。在宏观经济形势好时,政府可适量减少投资,以防止总投资过热、需求过度和通货膨胀。从长远来看,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两者不可或缺,二者相辅相成。
3.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水平。在投入资金的协调管理上,要始终坚持资金运用服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的原则,同时坚持资金管理和业务管理相统一,避免出现规划与管理脱节,使资金分散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部门;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用数字化管理城市,整合城市公用事业各方面资源,形成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维护,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完善考核制度,严格奖惩,增强管理服务意识。
4.加强投资项目的后评估工作。一个投资项目的建设效率如何,它对公众产生的效用有多大,其对环境是否造成了某些现实的或潜在的危害,能否寻找到更好的方式来解决建设前后及过程中发现的诸多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项目完成后的评估过程和结果。因此,建立一个良好而真实的项目后评估工作体系模型,构建科学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使之真实准确地反映建设项目的绩效,有助于政府随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有效地促进和改善新型项目的投资、规划、开发、管理建设条件和效率,提高项目的决策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