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产业为先。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乡村产业发展的第一步,是因地制宜,选准最具优势的产业。在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了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是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即聚焦重点区域,注重品质提升,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和多样化发展,打造精品工程,建设休闲农业重点县、美丽休闲乡村和休闲农业园区,推介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农业农村部表示,今年将重点打造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乡村产业集聚区,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大湾村位于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西南部,地处大别山腹地,曾是全县重点贫困村之一,2014年全村贫困发生率达29.12%,2016年4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调查了解该村脱贫情况,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经过干群几年的同心奋进,2018年大湾村实现了高质量脱贫。2020年8月26日,大湾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同年9月9日,该村被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1年2月25日,大湾村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大湾村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有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有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有丰厚的红色资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里有牺牲奉献的感人事迹;新时代有脱贫攻坚奋进新征程的先进事例;这里还有独具特色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这些丰富的资源,使大湾村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发展旅游业是大湾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现在大湾村积极开发民宿旅游、十里漂流、马丁公路越野游、茶旅结合等项目,2020年大湾村过境游客达35万多人次,很多村民正是吃上旅游饭,才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的。
一、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但是大湾村的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现在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发展后劲不足。旅游交通服务设施、游客服务中心、旅游购物场所、休闲广场、乡村影院、酒店、民宿、停车场、厕所等基础和服务设施条件薄弱,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县城直达大湾村的公交车还没开通,对于不是自驾游或跟团游的游客来说,他们进出大湾村要颇费一番周折。县城虽也有到花石乡的公交车,但是班次非常少,花石乡到大湾村和马鬃岭的公交车有,也存在班次时间长的问题,且公交车停车点少。村内的一些道路设施不完善导致了一些游客因看不到路标、指示牌而找不到目的地、走错路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道路非常狭窄,驾车行走艰难且存在安全隐患;部分道路未硬化和改建完毕。在用的民宿、农家乐、酒店规模小,接待能力低,接待水准不高。整个大湾村的公厕数量少,且分布不均,游客无法就近解决上厕问题,影响游客满意度,有损美丽乡村形象。这些基础和服务设施跟不上,势必会影响客流的扩大及大湾村旅游品牌的创建。
2.旅游资源开发不够,旅游业态单一。大湾村的红、绿、古旅游资源尚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在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湾村的帽顶山海拔1670多米,是大别山主峰之一,山上奇松、怪石、古寨石墙,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可现在帽顶山还没有开发成景点,很多游客想去山上游玩,登山步道、停车场等基本设施都没有。离大湾村相距20分钟车程的马鬃岭景区开发处于低端,经济效益不明显,且配套服务也跟不上。大湾村有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新四军兵站旧址、鄂豫皖边区党委机关驻地旧址、抗战时期干部培训班旧址等革命遗址,李先念、董必武、叶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高级将领曾在此工作和生活过,这些红色资源的教育内涵还有很多可挖掘的空间,展陈形式缺乏创新,传统、单一,保护修缮工作还不到位。与特色种养业的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乡土文化和乡村民俗等旅游产品的开发不足。大湾村有丰富的草场资源,养殖业是这里传统产业,加之这里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产业基地及光伏建设项目等,这些资源的旅游附加值没有充分的利用。旅游要素的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衔接不当,其中的娱乐项目极其缺乏,导致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产业链无法有效延伸,难以留住游客,经济带动效果不显著。
3.旅游从业者缺乏培训,高素质人才不足。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从目前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现状来看,人才供给不能满足人才需求。大湾村吃旅游饭的从业者大多是本地村民,相对来说他们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目前相关旅游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进入大湾村的极少,缺乏高水平的旅游业态规划制定、活动策划、项目管理和经营等人才,管理队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许多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特点认识不足,不懂得如何去钻研相关业务,不懂得去揣摩旅游者的心理,经营缺乏特色,处于低层次的粗放经营状态。一般餐饮、住宿、售卖等从业人员也因为缺乏培训而服务不规范、不到位。大湾村的革命旧址、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馆、追梦馆的讲解员数量不足,在节假日人流量特别大的时候这个问题非常突出,很多时候游客因预约不到讲解员而只能走一走,看一看。到大湾村旅游的这些游客,大部分人的文化水平比村里人的文化水平高,求知欲强,所到之处都想问个明白。然而大部分村民的旅游专业知识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导致不少旅游者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4.建设资金短缺,影响项目开发。资金短缺是制约大湾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完善基础设施、开发新景点、保护修缮扩建场馆、提升村容村貌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缺少资金或资金不到位,这些工作就没法进行或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比如在大湾村这样的高海拔山区新修和拓宽道路花费就很大,难度系数高;开发帽顶山景区、打造大型有机种植园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大湾村的旅游业发展现在虽有一定量的政府资金扶持,也引入了一定的社会资本,但远不能满足建设所需。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是初期投入大,见效相对较慢。有些投资人在早期难以准确预判投资金额,结果导致资金周转困难,运营不善。
二、改进的措施与对策
针对目前大湾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特提出以下促进大湾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1.加强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打牢发展的基础。完善交通设施,提升交通服务,比如增开县城直达大湾村的公交车,使游客到大湾村的旅游更加便利;拓宽道路及增设交通指示牌、停车场等,使游客更能安心、舒心地游玩。为了提升接待能力,解决游客吃好住好玩好的问题,可以改建扩建民宿、农家乐、星级酒店、特色商店,并制定服务标准,切实加强监管,确保服务质量。增建景区观赏步道、特色公园、休闲广场、影剧院、茶吧、乡村咖啡馆、艺术酒吧等。狠抓村容村貌的整治,全面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全力打造美丽休闲乡村,在提升游客的幸福指数上下足功夫。
2.科学制定旅游发展规划,丰富旅游业态。注重规划引领,完善大湾村旅游业发展体系。科学制定该村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可以实现景点建设、项目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的有效协调,从而避免无序开发、重复建设、低水平开发等,有利于形成资源充分利用、种类多样、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旅游项目体系。还应特别注意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问题,要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乡村振兴建设的整体规划,这也是涉及大湾村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和游客参与性活动,丰富旅游内容。可利用大湾村的特色资源创办中药材种植和光伏发电科普基地、休闲牧场、休闲果蔬采摘园、大别山乡村红色影院、大别山民俗文艺演出、大别山挂面制作手工体验坊等旅游项目,努力打造“只此一家”的乡村旅游品牌。通过大力培育扶持不同季节、不同主题、具有大别山风情的乡村旅游产品,如六安瓜片、大湾黄牛肉、天麻、竹制品等,增加乡村旅游中购的比重,以更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丰富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能有效延伸乡村游的产业链,满足各年龄段、各职业层次的游客的出游需求,更好地促进大湾村旅游业快速和健康发展。
3.加大引进和培训力度,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乡村旅游亟待突破的瓶颈并不仅仅是资金难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提质升级”。做专业的事,需要专业的人。发展乡村旅游,从全局谋划到细节管理,从经营理念到审美层次,都需要有一定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人参与和主导。“兴旅之要,惟在人才”。人才是兴业之本,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要加大引进和聘用力度,让更多的善规划、懂经营、会管理的高水平人才助力大湾村的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农业科技、旅游、卫生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举办培训班与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网络在线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对大湾村旅游从业者的文化知识、卫生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旅游专业知识、经营管理、业务技能、职业道德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使其在提高文化素质、创新旅游理念的同时,不断提高经营旅游的技能和水平,促进大湾村的旅游业不断向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4.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破解资金短缺难题。筹措大湾村旅游业发展资金,需要多管齐下。要用好用活用足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的强农惠农富农和乡村旅游建设政策,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按照“放宽准入、优化程序、多方共赢、加强监管”的原则,加大社会资本引入力度,有效促进原有旅游项目的改造升级及新项目的打造,可以解决一些本地村民无力、无意开发而又能丰富大湾村旅游业态的精品旅游项目。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村民自筹资金,自主建设,自主经营。积极引导村民入股乡村旅游合作社和旅游企业,既能缓解资金紧张问题,又能让村民更好地分享旅游发展红利,提高村民的参与性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