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首次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面向这幅清晰的美好蓝图,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采取更有力的举措,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当前,金寨县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迫切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协调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以高水平全面小康为坚实基础,以破解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主攻方向,既充分发挥优势长处,又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探索推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主体支撑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对于新时期金寨县实现共同富裕、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第一,厘清政府职能边界,廓清政府干预范围。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作用的经济边界范围应主要确定在公益性建设、环境污染、市场垄断、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第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优化政府职能结构。实行政府审批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以清单方式明确定义政府的权力与责任。第三,还原市场调节能力,形成资源配置主体。当前,我县产业结构最大的症结在于各地产业结构单一和低水平传统产业尾大不掉,对此政府应该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引导市场力量朝合理的方向调节产业结构,而不是政府直接出面去人为塑造新的产业结构。第四,完善市场运营体系,发挥市场作用机制。要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规则,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化进退机制,加快要素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体系。
二、构建县域发展主阵地,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经济基础
因地制宜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挖掘优势产业,增强产业经济对区域共同富裕的带动作用。
第一,从单一的物质增长转变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各城乡一方面应以民生作为核心,积极拓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增加各城乡居民收入;另一方面按照县里统一规划实现区域联动,促进城乡发展与所在区域的经济特色相衔接,实现地区的均衡发展。第二,从传统的要素驱动转变到转型与创新的内涵发展。应利用已有产业基础,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支柱产业;以现代化技术推进传统产业的高新化改造和制造业的内生化升级,达到与我县率先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目标。第三,从单纯的人口增长转变到重质与增效的人才发展。加大对我县的教育投入,及时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尤其要注重县域人才培训和教育质量,实现“体能、技能、智能”的科学发展。第四,从粗放的资源开发转变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我县应把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的节约利用统一起来,从发展战略层面,高度注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清洁保护,积极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政策保障。
三、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服务保障
当前,要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与并轨,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服务保障。
第一,推进城乡社会保障部门的关系整合。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中心,加强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业务管理,按照业务属性分别对应管理部门,各司其职,提升管理效率。第二,增强城乡社会保障方式的灵活多样性。针对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采取分类整合的不同保障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保障各群体的合法利益诉求。第三,完善城乡社会保障服务的治理体系。一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的规范化建设,尤其对其中的资金运作、管理权限、保障范围等进行明确规定,并将责任落实到位。二要加强城乡公共服务的衔接。通过将城市的公共服务优势资源逐步引导到农村,从而形成城乡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四、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环境效益
由于新城区、老城区、乡镇发展阶段不同,基础条件各异,发展路径有别。
第一,新城区区域要着眼于绿色发展,引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标志性生态企业、标志性生态产业的培育,营造开放性、包容性的绿色创新系统,为金寨的生态名片和绿色发展提供示范。第二,乡镇地区要利用生态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优势,深度挖掘生态文化底蕴,发展观光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业;探索“生态+”发展新模式,促进环保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实现生态共享共赢。第三,新城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并举。通过构建循环型工业和服务业为主体的绿色产业体系,打造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挖掘生态福利、绿色红利,以生态宜居城市环境吸引人才和资源,实现良性发展循环。
五、对接区域战略寻求多元增长,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发展路径
第一,,充分吸收江浙沪对外开放的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积极承接推进长三角产业合作和转移。第二,依托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合肥-六安城市圈建设,积极参与皖西经济走廊建设。第三,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 打通城乡信息孤岛, 优化城乡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治理,缩小区域数字鸿沟。第四,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加快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政策扶持,推动高效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确保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