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知之深,爱之切》这篇文章中说道:“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做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身为一个金寨人,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我并不了解脚下的这片土地,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户村落,都不应该只是一个静态的表象,他们都有生动的内涵。为加深了解,本人在一季度采用部门集体座谈调研,单独深入乡镇走访调研,发放问卷等各种方式,共对桃岭、花石、铁冲、斑竹园、天堂寨等六个乡镇、十多个村,进行了多次实地调研。
在调研走访的过程中,不难感受到,如今的农村,哪怕是较为边远的山村,老百姓们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基本生活都能得到保障。在基本的物质条件满足后,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一、存在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与现实需要不匹配。大部分的乡村为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综合考虑各种基础设施集中配套,多是对当地百姓进行了易地搬迁。新农村的建设确实让外观更好看,住房更安全,用电、饮水、道路等相关配套设施趋于完善,但是有些群众在进行搬迁时却并不情愿,除了对老房子有感情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集体建造的新农村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不匹配。在以往的农村,大多数家庭都有单独的院落,房前屋后会有大片的空地可以种植应季蔬菜。而集体建造的房屋没有办法留有这么充足的空地,而且如果真有一些空地,为了居住环境考虑也没法种菜。因为种菜就要施肥,而农村家通常用的就是人粪尿,在集中的居住点,用量过大,空气污染会影响大家的正常生活,在卫生层面也会有很多隐患。对于没有领工资的大多数农村人口,一日三餐、葱头蒜脑这些日常所需就会没了着落。更不要说养鸡、养鸭、养猪了,会有相同的问题存在。而且因为生活习惯以及年龄、身体等因素,农村的二层楼房利用率普遍不高,多数是作为孩子的婚房,一年中多半的时间是闲置的。
(二)留守老人与孩童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关注。按照马斯诺需求的五个层次,人在满足了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之后,就会有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在去农村调研走访的过程中,能感受到现在普通的农村百姓在衣食住行这样的生活保障方面没有过多的担心,只要身体健康、勤劳肯干再加上政府相应的农补、医保等政策措施,基本生活都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大部分都是子女们常年在外,有些是老人在家带着孩子,有些已无余力带孩子的,老两口都健在的还可以有个伴,但是相当一部分独居老人终年处于孤独之中。对于这一部分留守老人与孩童,大家首先关注到的可能是他们的物质生活是否缺乏,也会有社会救助机构以及政府层面的社团组织对其进行捐款捐物,但是能够关爱到他们心理健康的专业帮扶数量偏少。而且基于中国人文环境、性格等因素情况,大部分的老人与孩童不太愿意表达这方面的需求。老人的传统思想总怕给后代增添负担,而留守的孩童因为长期跟父母分离,与老人们生活在一起,大多数也不愿意表达感情。
(三)教育均衡的程度达不到人民群众的期盼。国家在2012年就曾下发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十年来,对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做出了许多探索与尝试,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些举措还是没能够彻底扭转教育城镇化的趋势。乡村学校的孩子越来越少,有些村小、教学点已经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虽然这些村小、教学点的教学设施并不落后,大多已经通过了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验收。全国的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分为基本均衡与优质均衡,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于硬件设施的投入是巨大的。但是硬件虽然需要大量的资金,但要达到标准还是比软件的提升更为容易。乡村优秀教师、生源的流失才是这一环节中最难突破的瓶颈。虽然特岗教师计划创新了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但还是没能从根本上突破前面提到的瓶颈制约。乡村教师人才队伍究竟该如何达到均衡,可能要运用多方面的措施,创新体制机制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均衡与优质资源共享。
(四)乡村成了众多进城务工者回不去的故乡。从八九十年代兴起打工潮开始,一大批的农村人走进了城市,这些打工者大多数进入了北上广深这些发达城市的流水线,虽然长时间做着辛苦的工作,但是每月领到手的工资可能是在家乡辛苦刨食一年也达不到的收入,所以很多人才愿意背井离乡,与亲人长期分离。但是这些工作都是靠时间和体力来换取报酬,等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没法再继续这样的工作。这两年疫情的原因,很多人在外地也几乎处于失业的状态,有些年轻人也想回家乡,但是回来能干什么呢?有些并无一技之长,有些在发达城市从事的电子技术、互联网等行业回乡后也无用武之地。已经长期脱离了农村的体力劳动,再让他们去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太现实。而且就算有些人愿意去从事农业劳动,还有没有土地给他耕种,能不能维持现在的生活,会不会成为可能返贫的群体都是未知数。乡村成了他们回不去的故乡。
二、对策建议
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任何时代,人民关注的利益问题往往是多方面的,这些问题有轻有重、有缓有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牵住“牛鼻子”,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老百姓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向往与精神层面的追求,这也是对“为民办实事”指出了新的努力方向。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人民冷暖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能找准方向不偏航。
(二)坚持问题导向确保实际成效。在进行乡村建设规划时,应更多考虑人民群众的具体需求,综合考虑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整合土地资源,配套菜园、鸡舍、猪舍等建设,党员干部在这个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只关注到外观的整洁美观,更多聚焦小问题,关注民生需求。而对于已经完成建设的新农村,要及时了解群众居住过程中反映强烈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进行梳理汇总,有计划分步骤地逐一解决。不能一搬了之,要持续关注。对于群众的共性需求,如医疗、教育、留守人群情感问题等诸多方面,要多措并举,用心用情。政策的温度来自于党员干部,在与群众接触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要重实绩不重留痕,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
(三)坚持做好服务平台搭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近几年受疫情影响,许多人或主动或被动改变了生活方式,疫情的零散爆发阻碍了亲人的团聚,人民群众对于亲情与安稳的生活更为珍视。及时了解外出务工人员在外生活工作情况,搭建好他们与家乡联系的平台,为他们回乡生活就业提供相应的便利。了解他们目前的工作以及个人学习经历,积极帮助探索回乡发展的可行性路径,这也是乡村振兴努力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我们谋划推进工作,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在工作中只有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创新方式方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