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以来,金寨县在实施“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过程中,坚持以“吹哨”反映群众需求、以“报到”解决群众问题,带来了非常明显的治理成效。为了更好的促进该机制的有效运转,提高职能部门履职尽责能力,发挥党校作为县委科研智库的作用,安徽金寨干部学院(中共金寨县委党校)科研部组成调研组前往乡镇、县直单位,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开展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的前期成效
1.明确专门机构,建立权责清单。第一,通过成立“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工作领导组,在县委督查办内设专门机构——“哨件办”,并安排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工作的转办、督催和考核等。第二,进一步厘清乡镇及县直单位职责权限,合理编制了乡镇“吹哨”清单,科学界定“哨件”的类型、范围和轻重缓急。第三,“吹哨报到”工作全面运转。截至2021年底,共发起“哨件”40件,通过审核并下发31件,其中,争取资金或项目类有12件,争取主管部门协调解决问题10件,争取技术支持9件,乡镇完成评价的10件“哨件”满意率为100%.
2.细化转办流程,强化督查考评。第一,按照报到部门的数量及报到的重要性,完善了相关报到程序、转办流程和报到清单。第二,由督查办牵头,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问题暗访摸排和“哨件”办理“回头看”工作,将“吹哨”情况和“哨件”办理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指标。第三,建立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向”考评机制,激发了乡镇工作积极性。
二、“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1.人才队伍建设有所欠缺。第一,工作经验欠缺。年轻干部对基层工作缺乏了解,对乡镇问题产生和处理缺乏基本常识。第二,专业能力不强。“四中心一大队”执法人员组成复杂,专业素质不足,对执法程序、处理方式和制度规定了解不够。第三,执法权力有限。目前行政执法权仍在县直单位,乡镇目前是有限的授权执法,导致乡镇处理执法问题长期以调解为主。
2.吹哨报到机制不够健全。第一,乡镇制定的吹哨清单过于笼统,不够细化。吹哨决策往往以主观判断为主,客观依据较少;以集体开会研究为主,科学分析、实地考察较少。第二,乡镇干部的思想观念仍然趋于保守、吹哨仍然存在一定顾忌。乡镇在吹哨前一般倾向于征求县直单位的意见,往往将吹哨决定权让渡于县直单位。部分乡镇的“吹哨”是为了完成县委制定的任务量,而没有真正以此用于解决乡镇实际困难。第三,部门权责清单未完全建立,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报到清单。
3.部门沟通协调不够通畅。第一,在面对重要的、需要多部门配合的“哨件”时,执行起来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二,资金和项目支持类“哨件”由于涉及资金问题,在吹哨办理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4.反馈考核有所顾忌。第一,“哨件”结项满意度评价流于形式。虽然部分哨件的评价为“很满意”,但实际问题并未完全解决。第二,年度考核有所顾忌。乡镇对县直单位工作评价时,不涉及基层工作的县直单位因没有“出错”,可能会得高分;涉及该工作的单位因“多做多错”反而易得低分。
三、“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的优化路径
(一)建立健全“吹哨报到”四项清单制度
1.建立健全权责清单制度。将各职能部门的权限以清单的形式进行细化,对每个职能部门的权限范围、执法依据和处罚权限进行梳理和规范,明确部门责任和权限边界,为乡镇政府“吹哨”提供制度化的依据。
2.建立健全督查问责制度。通过督查问责制度,对每次“吹哨”流程和每次“报到”全过程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事项、措施建议、处理方式、到场部门等,保证从基层“吹哨”到部门“报到”以及实际执法的每一步都有迹可循。
3.建立健全问题清单制度。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制定问题清单,对吹哨的问题进行追踪、汇总、整理和反馈。针对共性问题,定期召开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建章立制、统一解决;针对疑难问题,由“哨件办”或其它机构指派工作小组进行“搭桥牵线”、跟踪督导,并层层推动。
4.建立健全执法效果清单制度。通过执法效果清单使乡镇政府对县直执法机构和职能部门的每次“报到”做出详细评价,这既是对县直单位的反向考核依据,也是对乡镇政府履职尽责的考量。
(二)进一步加大“赋权”“下沉”工作力度
1.进一步加大乡镇“赋权”工作力度。充分赋予吹哨权、组织协调权、建议权、监督权、考核权等“一揽子”权力,乡镇政府在发现违法案件并掌握案件信息之后,按照权力清单确定的责任主体向有关职能部门“吹哨”,职能部门必须在指定时间到达约定地点进行“报到”,乡镇政府无需对违法案件直接执法,而是通过“吹哨-报到”的途径,通过行使“一揽子”权力,为执法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下沉执法提供信息、打开通道。
2.进一步加大部门“下沉”工作力度。推动县直单位执法力量综合性下沉,形成跨部门合力。可考虑在全县23个乡镇设置综合执法中心,采用“1+5+N”的管理模式,即1支城管执法队伍为主体,公安、消防、交通、工商、食药5个部门常驻1-2人,其他相关部门明确专人随叫随到。
(三)加强党对基层工作的领导和决策
1.增强组织领导。可考虑依托“一轴四网”搭建三级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促进“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的良性运转。“一轴”即把县委-乡镇党委-村党组织等三级区域性党组织上下联动形成领导核心轴;“四网”即在县-乡镇-村等三个层面,分别搭建由组织体系、工作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构成的四个党建网络。通过“一轴四网”,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和会商议事机制,有效协调解决“报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及时保障工作有序推进。
2.增强干部指导能力。着力加强对乡镇领导班子的建设,选优配强各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和基层干部队伍;着力加强基层干部人才培养,通过搭建县、乡、村三级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平台,采用签订共建协议、干部交叉任职、人才接轨培养、技术人员下沉指导等措施,实现基层干部的能力提升和素质提高。
3.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完善“乡镇对县直单位工作评价考评方案”,可考虑在“增减分事项”中对全年“报到数量”或“报到质量”特别突出的单位予以适当加分。
(执笔人:马震 调研组:马新民 代大梅 马震 陈公媛)